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技術撬動“活力中國”(跨越)

2017年09月25日 10:16: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趙永新

  “購物點滑鼠、付賬刷手機、旅行坐高鐵、掃碼騎單車……這幾年,‘新四大發明’真火!中國的技術進步真讚!”45歲的張先生是美國華僑,這幾年經常回國旅遊、談生意,所見所聞讓他備感自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深空到深海,從新能源到新一代資訊技術,從工業機器人到新一代人工智慧,一批批“高大上”的新技術競相綻放、爭奇鬥艷,讓人目不暇接。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的53.5萬件增長到2016年的120.5萬件——技術創新的速度如此之快、成果如此之多,堪稱“井噴”。

  新技術“井噴”歸功於新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5月正式發佈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對這一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明確了未來30多年的奮鬥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吹響了技術創新的“集結號”。

  新技術“井噴”受益於新機制。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5年來,助推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大刀闊斧、招招給力,拆掉創新路上的“制度藩籬”:《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讓“睡大覺”的科研儀器“轉”起來;《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把天女散花般的科技項目“統”起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於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下放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大幅提高科研人員獎勵比例,讓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快”起來……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係。今天,日趨完備的點火係,正使創新引擎加大馬力全速運轉。

  新技術“井噴”來自於新氛圍。

  惟創新者強。這5年,高校院所你追我趕,在量子通信、光量子電腦、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奈米催化等領域創造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源頭活水。企業創新爭先恐後,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七成多,華為、聯想、中國中車、中國電科等創新領頭羊躋身世界企業500強。創新創業星火燎原,涌現出4200多家眾創空間、36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400多家企業加速器,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空前高漲,民智民力迸發匯聚、激蕩涌流。

  創新就像杠桿,總能撬起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新技術催生新産業、孕育新業態。依託新技術,傳統産業告別“傻大黑粗”,煥發青春活力。核心電子器件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給資訊産業裝上了“中國芯”;高檔數控技術的大幅提升,使我國高檔數控機床變進為出、打入國際高端市場;大於12米盾構技術的工程化應用,讓國産掘進裝備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80%,並實現批量出口;我國自主開發的康柏西普、凱美納等一類新藥上市,促使外國公司大幅降價,並實現了向外企轉讓創新藥物的逆轉……

  依託新技術,新興産業“彎道超車”,勇立時代潮頭。高寒抗風沙、混合動力、永磁牽引系統高速列車研製成功,使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中國高鐵向海外市場昂首挺進;蓄電池技術等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讓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與發達國家並駕齊驅;從材料到封裝的全鏈條創新,讓“十城萬盞”工程熠熠生輝,我國由此成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産品生産基地;頻繁迭代的新技術,推動我國半導體顯示産業迅速崛起、後來居上……

  新技術培育新消費、點亮新生活。如今,網約車、共用單車、線上教育、移動醫療、無人駕駛、無人商店……這些你我身邊的新時尚,正以驚人的速度詮釋著“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

  長期以來,我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新技術的“井噴”,消除的是中國經濟的短板,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進步,釋放的是引領發展的強勁新動能。

  中國的技術創新正站在歷史新方位上。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到系統躍升,中國創新迎來以跟蹤為主到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這是近代以來未曾有過的重大變革。我們有理由相信,駛入快車道的中國創新必將加速前行,為世界貢獻更多“高大上”的新技術,創造更多意想不到的新奇跡!  

  本期統籌:趙永新 余建斌 馮 華

  版式設計:蔡華偉 李姿閱 沈亦伶 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5日 09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