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

2017年09月25日 10:12:52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天眼”,看似一口“大鍋”,卻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南仁東病逝消息傳來,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把自己關在屋裏哭了一場:“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

  “狂”: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對他而言,中國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他扛起這個責任,就有了一種使命感。”

  狂者進取。

  “天眼”曾是一個大膽到有些突兀的計劃。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口徑500米的中國“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

  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不僅是研究天文學,還將叩問人類、自然和宇宙亙古之謎。在不少人看來,這難道不是“空中樓閣”嗎?

  中國為什麼不能做?南仁東放出“狂”言。

  他骨子裏不服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開會時,他就會拿著一口不算地道的英語跟歐美同行爭辯,從天文專業到國際形勢,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完了又摟著肩膀一塊兒去喝啤酒。

  多年以後,他還經常用他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説一個比喻:當年哥倫布建造巨大船隊,得到的回報是滿船金銀香料和新大陸;但哥倫布計劃出海的時候,伊莎貝拉女王不知道,哥倫布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現一片新大陸。

  這是他念茲在茲的星空夢——中國“天眼”,FAST,這個縮寫也正是“快”的意思。

  “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國際同行這樣評價。

  “對他而言,中國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他扛起這個責任,就有了一種使命感。”“天眼”工程副經理張蜀新與南仁東的接觸越多,就越理解他。

  “天眼”是一個龐大系統工程,每個領域,專家都會提各種意見,南仁東必須做出決策。

  沒有哪個環節能“忽悠”他。這位“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同樣也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每個細節,南仁東都要百分百肯定的結果,如果沒有解決,就一直盯著,任何瑕疵在他那裏都過不了關。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