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觀神州 惠民生:“天眼”探空驚艷全球

2017年06月20日 15:00:2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砥礪奮進的五年中國新名片】

  光明日報記者 葉樂峰

  在新疆,農林工作者再不必花上10天的時間,翻山越嶺到天山的另一頭,只為了看清一塊草地的長勢;在寧夏,對貧困戶進行扶貧搬遷時,決策者在照片上可以很清楚找到哪是合適的落遷地點;在北京,水利專家可以把大範圍流域的汛情看得更清楚,問題解決得更充分……

  這一切的改變,都得益於近些年我國深入實施高分專項。高分專項也被稱為“天眼工程”,自2013年高分一號衛星發射以來,高分二號、高分四號、高分三號等高分系列衛星陸續發射。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全面的對地觀測系統。

  致廣大而盡精微

  在人造衛星領域,通信、導航、遙感是衛星應用最主要的三大方向。高分系列衛星都屬於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觀測地面和海面的眼睛。“致廣大而盡精微”是《中庸》裏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高分家族”非常貼切。

  2013年4月,高分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它是高分專項工程的首發星,視野廣闊,一眼下去覆蓋800公里寬,4天即可完整觀測地球一遍,科研人員稱其是大寬幅成像。

  2014年8月,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它比高分一號衛星看得更清晰細緻,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如果説地球上的小轎車,在高分一號衛星的眼中還只是一個黑點的話,那麼,高分二號衛星已經能分辨出小轎車是兩廂還是三廂了,它將中國遙感衛星空間解析度帶進“亞米時代”。

  2015年年底發射的高分四號衛星比較特殊,不像高分一號和高分二號衛星那樣在600至700公里的近地軌道環繞地球“奔跑”,而是處在距地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相對地球靜止運作,可以對某一目標區域持續進行觀測,如此的高度,擁有50米空間解析度實屬不易。

  高分三號衛星于2016年8月發射,它是一顆微波雷達成像的遙感衛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成像能力,不管白天或黑夜,也不管晴空或雷雨多雲,都可以隨時對地成像,尤其適合於防災減災的應用。

  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高分衛星,仿佛一隻只“天眼”,正在越來越多的區域和行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國土、林業、農業、氣象、水利、減災、住建、統計、扶貧、旅遊……一切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領域,都漸漸有了它們的身影。

  以高分二號為例,它主要用戶包括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局等單位。在土地執法檢查工作中,國土資源部可以依據高分二號衛星遙感圖片清晰掌握目標土地利用的真實情況。未來,還將實現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礦産資源開發多目標遙感調查與監測等。

  通過對高分衛星數據的應用,新疆在濕地保護、油田生態安全、水資源利用等方面成果顯著。據了解,通過使用高分數據,新疆各有關部門已經完成了近30年艾比湖流域耕地及水域等生態環境變化監測、烏魯木齊工業園區近10年園區建設情況等分析報告。

  在寧夏,高分衛星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大顯身手。通過高分數據,農業部門的專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農地的邊界、土地的坡度等,以此制定農地種植規劃,實現農地生産最優化,農民得以增收。

  接下來,高分專項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將進一步發揮高分專項的科技引領作用,持續拓展高分衛星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促進高分衛星應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帶一路”“軍民融合”等建設。

  基本擺脫對國外數據的依賴

  4月17日,國防科工局發佈《2017中國高分衛星應用國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童旭東表示,《報告》的發佈標誌著高分衛星應用國家整體能力的初步形成。

  “高分專項就是要通過系列高解析度衛星的發射,到2020年使我國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陸地、大氣、海洋對地觀測能力。”童旭東説。

  隨著高分專項的深入實施,國內市場上國外衛星數據價格大幅度降低,解析度低於兩米的國外衛星數據已基本退出國內市場。而在以前,我國的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數據主要從國外購買。購買一景數據的價格,高的要3萬多元,平均下來也要1萬元左右,而且數據不自主、不可控。

  《報告》指出,高分專項先後支援北京、新疆、廣西、西藏等28個省區市設立了省級高分數據與應用中心,截至目前,累積向各地區分發高分衛星數據35萬景。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吳艷華説,高分衛星數據已進入重點行業主要業務,數據自給率達80%,基本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

  2016年3月,“高分應用綜合資訊服務共用平臺”正式上線發佈。該平臺已聯通16個行業和7個地區,共用專題産品446項、服務産品88項、標準規範121項,提供相關業務連結100余個,共用數據量達840TB。

  此外,高分衛星還促進了國際合作。中國國家航太局曾應亞太空間組織的請求,及時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該國地震災區高分一號衛星的影像數據。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20日 01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