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好政策鼓動海歸創業潮

2017年09月20日 09:23:3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在全球人才競爭大背景下,經過持續多年、從未間斷的國家政策引導,中國的人才智力引進規模不斷加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有海歸265.11萬人,“千人計劃”專家6000多名。其中不少人取得了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為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中國人才引進的格局中,海歸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群體。他們實實在在地成為中國社會強勁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深度融合者和使命承擔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尤其在科技及人文創新領域,海歸為中國“局部突破,全面追趕”局面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海歸“智力動車組”的作用,會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出現全方位的加速態勢。

  孵化

  中國的人才引進“孵化”政策,特指為海歸智力成果研究和創業階段提供資金、管理、場地等方面的支援服務。

  由於海歸創業人群和創業領域的特殊性,“孵化”在留學人員歸國創業的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解決了潛心科研和創業時遇到的政策法規、人員場地等一系列難題。由此孕育出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

  “孵化”成為吸引海歸的基本政策

  2017年,是中國人才引進“孵化器”誕生的第30個年頭,留學生創業園也已經發展了20多年。1994年,中國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金陵海外學子科技工業園在南京誕生。2012年12月,科技部發佈《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國際企業孵化器和留學人員創業園的作用。2015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了《關於做好留學回國人員自主創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將海歸納入國家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支援範圍。這標誌著國家對留學生歸國創業的相關政策更加細化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國家經濟環境、政策環境變化巨大又空前活躍,推動了新一輪創業潮,海歸人員的歸國人數和創業比例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今天,活躍而龐大的海歸創業人群,其創業形式早已多種多樣,但伴隨著早期海歸現象而生的“孵化”政策和“孵化器”,卻始終在為海歸的智力研究和成果落地保駕護航。

  目前,全國共有347家留創園,約有2.7萬企業入駐其中,接納了超過7.9萬創業的海歸。與此並存的社會力量建立的創業孵化機構,也為海歸創業提供著巨大支援。

  “孵化”已發展成有效服務的産業鏈

  從零開始創業的艱辛,是任何人都難以想像的,何況是一個去國多年的海歸。

  真正“開張”的時候,對國內環境和政策不夠熟悉的歸國留學人員,很難真正將優惠政策充分利用好。既有資金、人員等現實問題需要解決,又苦於無人引領、無經驗可借鑒,對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抑或資本市場都不熟悉,連註冊個公司的程式都不清楚。此時,留創園的幫助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目前,創業服務的産業鏈已經非常成熟。按照先後需求順序,主要包括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和産業園區。其中,“孵化”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決定了一個企業能不能邁過“從0到1”的關鍵一步。

  上海莘閔留創園創立於2000年,17年來扶持和孵化了600多家科技企業,其中海歸企業有300多家,有60多家企業已經從園區畢業,繼續獨立發展。在莘閔留創園中發展了十幾年的讚南科技有限公司,經歷了前期的孵化和後期的加速階段之後,不僅在催化劑技術方面填補了國內空白,處於世界的領先水準,而且在多個方面已經實現産業化發展。

  孵化服務主要包括前期考察、註冊服務、市場拓展服務、金融服務、人才與培訓服務等。這些對於初創企業來説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除此之外,對於海歸人員創業的相關政策的落實,孵化器也是中間重要的助力者。不論是國家的“千人計劃”、地方的“百人計劃”的入選者,還是各種創業大賽中涌現的創業者,都是孵化器的“孵化”作用的受益者。

  “孵化”發揮著挑選、導引的源頭作用

  目前,孵化機構既有政府創辦的,也有民營形式的,但幾乎都是企業化運營。它們在自身管理和服務方面也都在不斷完善和提高,給企業提供的服務也越來越完善和成熟。

  孵化服務的發展讓人們看到很多驚喜,比如現在有一些成功的海歸創業者加入孵化者的行列。廈門烯成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海歸創辦的高科技公司,經過5年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目前他們成立了關於石墨烯和新材料的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實驗室和天使投資基金,幫助像他們當年一樣的海歸創業者。

  由於各地經濟環境、優勢産業不同,各地的創業孵化機構和創業企業也呈現出不同的分佈。例如,位於稀土高新區的內蒙古留創園吸引了稀土相關的創業企業;瀋陽吸引了工業創業的新鮮血液;蕪湖吸引了人工智慧相關的前沿技術創業人員……這既是政策對相關行業的吸引,也是創業人員對發展地區的雙向選擇。孵化過程不僅讓一個個初創公司走向成熟,也使各地産業集群發展壯大。

  落地

  海歸創業項目的價值,在於能夠最終“落地”轉化為社會生産力。所以對於海歸而言,“落地”是智力成果通過政策、資金、場地等社會扶持,進一步市場化和産業化的過程。海歸項目“落地”與政策、成果、資金、管理等因素息息相關。

  “落地”環境不斷向好

  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支援海歸項目“落地”的政策。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做好留學回國人員自主創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可按規定享受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工商登記、融資服務、稅費減免、場地扶持、人事代理、檔案保管、職稱評定、社會保險辦理和接續等各項服務和政策優惠。

  海歸創業項目的“落地”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國內各地都在利用自身區域優勢,提供更寬鬆的環境、更靈活的政策和更雄厚的資金吸引海歸人才。

  創業大賽、海創周提供“落地”前期平臺

  項目“落地”需要資金、技術、場所的支援,創業大賽、海創周、留創園等形式使海歸項目從創意進入到産業化、市場化的操作層面上來。這些形式為海歸項目提供前期的平臺與載體,方便海歸項目吸引資金。

  創業大賽近年來逐步成為篩選海歸項目的一個重要方式,為“落地”提供了更為公正的環境。重慶市于9月開辦2017國創杯大賽,收到了海內外千余份報名材料,涉及雲計算、大數據、新材料、軟體設計等十多個領域。進入復賽的選手張學志表示,如果能使項目在重慶落地,會第一時間與共同研發的合作夥伴辭職回國,一起創業。

  形式多樣的“創業周”是從項目創意到“落地”間的重要平臺。現在,創業周開始以“路演”的形式瞄準新興産業篩選人才和項目,使資本與産業進行結合。以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為例,其創辦17年來,共吸引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餘名留學人員,12萬餘名海外人才通過創業周回國就職;4600多名海外人才回國創業,共創辦企業3500余家,獲專利9800多項;累計創造産值7200多億元。

  政府為“落地”提供持續支撐

  海歸項目的“落地”難點,其實是“孵化”後出現的新問題,即如何進入企業化經營。企業發展涉及人才、管理、資本、産品、利益分配等諸多要素,僅有技術成果難言成功。

  為什麼説海歸是時代發展的受益者?原因就在於,在海歸成果轉化的背後,國家的優惠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援往往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

  坐落于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河南省留學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致力於幫助海歸實現創業項目的落地。其總裁劉莉介紹,鄭州現有留創園分為政府運作和民營兩種形式。由政府運作的留創園自不必説,對於民營類留創園,政府不僅給予資金支援,對於入園企業也有減免稅負等相當優惠政策。

  對接

  近年來,以海歸回報社會、提供智力服務為特點的“對接”開始火爆起來。各地為海歸專門舉行的“對接會”越來越多,內容越來越細化,形式越來越活潑多樣。

  早期的“對接”目的單一:為海歸的研究成果、技術專利尋找與市場之間的匹配與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影響下,海歸對各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作用,早已不局限于只是在當地建立一個研究機構或者科技企業。

  “我有技術,我能解決你的問題”

  9月14日下午,一場“留學人才科技項目對接會”在鄭州舉行。現場人頭攢動、氣氛熱烈。河南各地政府與企業機構抓住機會,沿會場四週排開展位,擺出了搶“人”搶“智”的架勢。每個展位上都摞著幾沓引才計劃和人才需求目錄,好幾名負責人同時向前來詢問的海歸進行講解。

  在三門峽市展位前,一位頭髮已顯花白的海歸與工作人員聊得起勁。這位從美國回來的海歸叫肖文丁,在礦産開發領域工作。他的企業在湖北,但目前正考慮把業務範圍擴展到更多省份。“我曾經考察過三門峽,但因為我們的商業模式人家難以接受,所以最後無功而返。但我不甘心,所以這次又來了。我有技術、有項目,而且不缺錢,我希望能把自己的技術帶給河南當地,提升社會效益。我是搞選礦的,處理尾礦污染這個問題我有辦法,這是我的價值所在”。肖文丁這樣自我“推銷”。

  “對接”助力智力資源轉化

  國家的發展動力,最終來源於智力資源實力。

  “對接”的價值之一,是為智力資源的流動提供資訊對稱平臺。一方是海歸手中的項目、技術,另一方是市場需求。將這兩者匹配起來,化智力資源為實際效益,是各地“對接”的基本目的。

  在鄭州“留學人才科技項目對接會”上,河南高校的展位前駐足的海歸人數最多。展位上擺著藍色的《河南省高校高層次人才需求資訊手冊》,裏面詳細列出了29所高校的需求資訊,不僅註明空缺的崗位、招收人數、專業、學歷等要求,還按照人才等級詳列出相應的待遇。一位女士激動地向工作人員介紹自己的丈夫,希望能為他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她對交談的結果感到滿意:“我覺得對接把市場需求資訊最大程度地集中起來,如此一來,買家找到了賣家,賣家找到了買家,供需雙方都解決了各自的問題。”

  “對接”具有成果轉化與智力服務雙重功能

  “對接”最重要的內容,仍然是需求成果轉化,即海歸針對市場上的人才需求資訊和崗位需求資訊,將自己的項目、技術、資金等資源,轉化為能夠進入市場的成果。如在今年8月舉行的首屆國際科創園區(上海)博覽會”上,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歸國留學人員聯合會推出的“萬名海歸創新創業對接會”即以對接為主題,組織了1萬名海歸人員,對接100家高端獵頭公司和100家科技園區,幫助海歸創新創業。而由北京市委組織部、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聯合主辦的“海外赤子北京行”至今已舉辦7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各地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多會舉辦留交會專場人才對接會,使海歸人才與園區進行深度對接。

  不過,現在的“對接”不僅僅局限于智力和成果的“相親”了。

  同樣在鄭州,與“留學人才科技項目對接會”同時,還有另外一次“對接”——河南邀請14位院士為河南發展出主意。

  河南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陶明倫説得很懇切: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更是經濟大省。但河南每人平均GDP偏低,高等院校偏少;尤其是“985”院校更是為零。

  那麼,河南怎麼發展?

  參會的杜祥琬院士説:未來,垃圾資源化能力也是社會進步的標誌。作為人口大省,河南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也必須要過這個坎兒。他希望河南省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走在前面。

  上海交通大學的徐雷院士建議河南抓住人工智慧發展機遇。他的觀點是:從公司的數量和投資來看,中國在世界排名第二位,有可能成為跨越發展的機會。而2016年的數據顯示,國內主要的人工智慧公司大都在北京,上海不到17%,深圳不到16%,廣州7.7%,接著是浙江、江蘇,但佔比很小。這些數字説明,除了北上廣深以及江蘇省之外,其他省份還沒有動作。這對河南來説可能就是一個機會。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