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忠因地制宜修建了“沙漠都江堰”工程,使洪水減緩流速、分割疏流,分流的洪水在沙漠下滲涵養水源,形成“地下水庫”,隨後,洪水又通過側滲截面流淌出來,成為新的水源,鱒魚養殖得以發展,枯死的防護林開始返青。“沙漠都江堰”工程成功將洪水轉化為地下水資源,達到洪水資源化的目的。這種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變“水害”為“水利”的治水思路,成為河西走廊生態修復的範式。
在距莫高窟13公里的莫高鎮伊塘湖,當地人陳明星于1999年承包了9000畝荒漠化草原,用來種草和引種沙生植物,從而治理風沙。經過15年艱苦努力,9000畝荒灘變成了綠意誘人的草灘,形成了一道天然生態屏障。
一座座青山、一汪汪清泉、一片片綠洲,為生態發展作證。尤其是自“一帶一路”構想提出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民間,上下同心、齊抓共“治”的環保合力加速形成,河西走廊正在迎來新生。
駝鈴古道開新篇,河西走廊今勝昔。走進歷史的深處,千里戈壁、無垠瀚海塑造了河西走廊獨特的魅力和人文景觀,讓無數邊關守將、才子佳人感慨和驚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他們能否想到塞上邊關的綠洲和當代人續寫的傳奇?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