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嘉峪關已成為一座宜居、宜業、宜遊的休閒旅遊度假城市,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2016年,嘉峪關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5天。一個溪水繞城、綠意盎然的“生態嘉峪關”已呈現在世人面前。
甘肅缺水。水資源作為河西地區人民的“命脈之源,生存之本”,是河西走廊沿線城市發展的關鍵。在構建“國家生態屏障”的目標之下,河西走廊的各大“綠洲城市”正嘗試創造新的輝煌。
張掖是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治理的主戰場,在這裡有3萬畝濕地。不遠處是戈壁,更遠處能看到雪山頂,汩汩流淌的黑河水滋養了一方水土,支撐著這個100多萬人口的城市。近年來,張掖堅持“立於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的發展理念,確定了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子。今年2月,張掖爭取到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資金10億,該項資金對實施黑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保護和改善整個河西走廊生態環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甘肅武威,依託石羊河形成的民勤綠洲是防止河西走廊東部地區遭受沙塵侵襲的重要生態屏障。此前,隨著青土湖逐漸乾涸,湖區開始荒漠化,沙漠以每年3到4米的速度推進,妄圖吞噬民勤綠洲。近年來,甘肅武威紮實推進石羊河流域治理,採用“一井一表一卡”的方法,逐步實現了計劃用水。 “無水不長,無灌不植”。對水的調控,也間接成了對農業的調控,武威借此機遇及時推進“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産業模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結構的根本改變,從源頭上進一步鞏固了武威市的節水成果。
和水資源一樣,河西走廊的森林和草原也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是河西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
多年來,祁連山保護區的牧民們有著“靠山吃山”的傳統,對草原的依賴性過強,存在“掠奪性放牧”,甚至過度開礦等現象,超載放牧和開礦導致大量草原荒漠化。
張掖市佔據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6%,環境保護責任重大。該市肅南縣從2003年開始落實國家退牧還草工程,連續十年圍欄1400萬畝草原。2011年以來落實國家草原補獎面積2091萬畝,三年間共落實補獎資金5.15億元,草原禁牧684萬畝,減輕了了草場壓力,保護了草原生態。
今年,針對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造成保護區局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在中央的督促下,張掖市緊急通過關停企業、現場整治、植被恢復等措施予以整改,建立和落實了黨政班子分工負責抓整改和四大班子包抓整改項目的“雙保險”工作機制,開展了多波次、多形式的“大督察”“回頭看”“再推動”工作,以確保整改進度、確保整改品質。
除了政府積極不懈的努力外,民間的有識之士也為河西走廊生態發展做出了貢獻。在敦煌小鎮陽關,企業家何延忠創造了一份治水奇跡。陽關是敦煌抗擊風沙的第一道防線,這裡極度乾旱,沙漠化嚴重,沙塵暴猖獗。不止如此,由於地勢較低,“旱極”陽關還時常遭遇水患之憂。每到汛期,洪水裹挾著大量泥沙奔流而下,輕則污染水源,重則沖毀道路、農田和村莊。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