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的成功轉型是河西走廊沿線其他城市發展的一個樣本。
走出工業“一柱擎天”,多邊搭臺唱戲。向西發展、連貫中歐,借助“一帶一路”的政策優勢,河西走廊沿線的城市決策者們創新思路,主動作為,讓沉寂的絲路古道格局為之一變!
敦煌,因為莫高窟而聞名於世,旅遊業是主業,如何鞏固優勢,進一步提高?敦煌的回答是,延長産業鏈條,做好旅遊大文章,由“門票經濟”,轉向“博覽會經濟”。
截止今年5月,“敦煌行 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現已成功舉辦六屆,累計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11個國際旅遊組織和5000名海外嘉賓參會,僅節會期間簽約各類旅遊項目1070個、金額達5327多億元。2016年9月,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又在敦煌召開,在文博會的有力帶動下,甘肅省共接待遊客1137.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0.6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5%和26.8%。
農業生機勃勃。承接“一帶一路”帶來的更為廣闊的國際交易市場和更大的國外農産品需求,河西走廊通道優勢也開始顯現,不僅擴展東南沿海蔬菜市場,還開闢出中東亞蔬菜市場。
這將是新的一頁。據媒體透露,未來河西地區將建設一批規劃面積不少於1000畝的標準化産業園區,嘉峪關、金昌、酒泉、張掖、武威等市分別建立年産蔬菜種苗500萬株以上的工廠化育苗中心1個以上。
到2022年,河西地區沙漠戈壁將新建30萬畝高標準設施農業。初步建立河西走廊農業産業帶,把河西走廊地區打造成直通絲路的“菜籃子”産品生産供應基地。
搞好産業,不能缺少抓手。作為河西走廊的龍頭,蘭州加快改革步伐,積極對外交流。2016年4月,蘭州新區中德産業園達成合作協議,引進德國先進科研技術,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年産值達300億元人民幣。
“以點帶面、點面皆活”的局面正加速形成。作為國際陸港的武威,在對外開放和發展外向型經濟層面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其依託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圍繞“一港兩中心七口岸”的整體部署,以現代物流、國際貿易為重點,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産業、國際金融和電子資訊産業,打造全省外向型經濟發展龍頭。
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後方變前沿,河西走廊的決策者打通中亞、歐洲的經貿之路,形成立體開放格局,讓絲路古道上的豐富資源和潛力正激發並轉化為發展的內生動力。
生態涵養讓絲路明珠更閃耀
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發展理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祁連山的雪水滋養並衍生的黑河、石羊河、疏勒河,滋養了河西走廊,如果祁連山生態破壞,這裡將面臨第二個“樓蘭古國”的命運,“一帶一路”建設更無從談起。
昔日的嘉峪關“風吹石頭跑,遍地不見草”,這裡地處戈壁荒漠,生態形勢極其嚴峻。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近年來,嘉峪關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不斷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開放合作的環境和通道,並與周邊城市建立生態建設協調機制,共同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築牢生態屏障。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