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迎接十九大特刊]築就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風景"

2017年08月24日 10:09:5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是億萬國人憧憬的中國夢,也是世界矚目的中國創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協調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生態文明建設展現出旺盛生機和光明前景。

  生態文明至關重要 

  京津冀3省市和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這是一項“硬任務”——今年年底前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完成紅線劃定。

  劃定並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家園,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步,走得堅決而穩健。

  作為世界上人與自然關係最為緊張的國家之一,我國每人平均資源擁有量遠不及世界平均水準。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的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居世界第一。歷經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粗放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更替。排除發展遭遇的阻礙,走出工業化革命以來讓世界上多數國家深陷的生態困局,實現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就必須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正是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一個重要部分,並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先後提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制度層面;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5年來,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成為百姓熱詞,顯現的成果也浸潤于日常,真真切切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5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入耳入心,由此帶來的發展方式轉變,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模樣。

  走上充滿東方智慧的生態文明之路,是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而其中蘊含的跨越西方國家傳統發展道路的新理念,也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這標誌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援。

  3年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