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風從草原來】內蒙古:心手相連互助 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2017年08月07日 13:06:4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區,全境分佈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民族,各民族兄弟姐妹心手相連,守望相助,譜寫了一支支民族團結的感人之歌。

  記者:“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有這麼一群特殊的人,他們被稱作‘國家的孩子’。他們被蒙古族阿媽們養大,如今,他們也感恩著這片草原,回報著草原母親的養育之恩。”

  通嘎拉嘎,今年60歲,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經營著一家蒙古袍服裝店,她説著一口流利的蒙語,卻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漢族人。

  通嘎拉嘎:“我現在這麼過得好,還是我養父母的功勞,所以我從那個出生地來這兒了再也沒後悔過。”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遭受災害和饑荒,育嬰堂的米糧、奶粉短缺,被政府收養的幾千個孩子 生活陷入困境。周恩來總理和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商量,決定將這些孤兒送到內蒙古撫養,草原的牧民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國家的孩子”。

  通嘎拉嘎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她只有兩歲左右。蒙古族養父母艾登蘇榮和讚達拉,收養了來自安徽的她,取名為通嘎拉嘎。養母讚達拉還特意辭掉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她。雖然家裏並不富裕,但通嘎拉嘎一直是父母珍愛的小寶貝,有一次,她要和父親出遠門,母親連著幾天為她趕制了四季的衣服。還有一次,通嘎拉嘎誤服了藥,陷入昏迷,是母親騎著馬,連夜奔襲上百公里,將她送到了醫院。

  通嘎拉嘎:“母親對我好才因為我把工作辭掉了,我只要説要吃什麼,她肯定給我做,怎麼有困難,也是我從來沒缺過東西。”

  10歲時,通嘎拉嘎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她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她感覺,自己擁有最完整的愛。1999年,在供銷社工作的通嘎拉嘎下崗,她用母親教給她的縫製蒙古袍的手藝,開了一個裁縫舖子,開始時,生意並不好做。

  通嘎拉嘎:“有時候我困難的時候有借錢的,有的時候我沒有活兒的時候人家賒給我活兒,那些都是幫助我的。”

  如今,通嘎拉嘎的裁縫舖子,已經壯大為一家遠近聞名的服裝店,她也開始免費招收學徒,不分民族,只要家庭困難,願意學習的,她都會認真教。2010年,通嘎拉嘎還和其他“國家的孩子”一起,成立了愛心協會,捐資助學。去年,旗裏一位叫額尼仁布的孩子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但家境特別困難。通嘎拉嘎得知後,就發動協會成員,每年為額尼仁布捐款3000元,直到他大學畢業。

  記者:“您做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通嘎拉嘎:“報答,沒有這些人沒有我們的今天。就這樣想,父母我就是在他們的手上長大的,但是旁邊的人我現在的生活都是依靠這些人,愛也好、幫助也好,都有這些人們我才能到今天,我不可能一個人站起來的。”

  記者:“ 蒙語中有一句諺語,齊心的螞蟻吃角鹿,合心的喜鵲捉老虎。對於生活在內蒙古大草原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們來説,民族團結就像空氣和水一樣不可或缺。”

  而在內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寶日烏拉,蒙古族土爾扈特人娜仁格日勒一家,為了支援航太建設以及保護生態,曾經先後兩次舉家搬遷。

  娜仁格日勒:“當我八九歲的時候跟著父母搬遷的,白天把所有家當馱在駱駝上趕著羊群走,到了晚上搭個簡單的帳篷就睡了。那時候太小,所以不知道為什麼要搬遷,現在我出生的地方建起了航太城,發展得好我們國家越來越強盛,看見這些我總是會非常驕傲。”

  當時是1958年,包括娜仁格日勒一家在內的1386名蒙古族土爾扈特人,舉家搬離這片居住了幾百年的肥沃草場。從2005年開始,為了避免過度放牧對荒漠草原和胡楊林造成破壞,他們當中的一部分牧民,又開始了新的搬遷,搬到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呼布鎮的納臨高勒新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安置房。

  娜仁格日勒的兒子 呼斯勒圖:“移民搬遷給的房子一分錢沒花,我們全家三口住著,每年草原獎補我們三個都領著,現在有時候就做點小生意,保持生活挺好的。”

  曾經,為祖國國防和航太事業作出巨大犧牲的蒙古族牧民,也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各民族的幫助和回饋。從醫療到教育、到日常生産生活,當地都不遺餘力予以保障。

  額濟納旗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 哈斯烏拉:“我們加大項目爭取力度,這幾年從上級爭取項目資金五千多萬元,主要是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沙産業發展,民族手工藝等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扶持和建設。”

  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 李國成:“在我們內蒙古自治區,8個家庭中其中就有1個由2個民族以上組成的民族混闔家庭。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把祖國北疆這道民族團結的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