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一場全國少兒舞蹈展演要在北京舉行。金淑梅做了個大膽決定,她要帶著她的“淘氣包”學生們赴京參演。對於小金灣、獨山子民族學校的大多數孩子來説,書本上的一切都與他們很遙遠。因為,他們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玉門市花海鎮——一個離他們10公里遠的地方。
到了北京,公交車、電梯、高樓大廈、公園、自助餐……這些原本沉眠在書本上的名詞,第一次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和視覺,一下變得生動、豐富起來。比賽當晚,孩子們質樸真誠的表演,打動了現場所有的觀眾和評委,一舉奪得“特別榮譽獎”。
實踐中,金淑梅探索形成了可複製的鄉村學校舞蹈教學模式:深入挖掘各民族藝術元素,自編教材,編排出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20多種舞蹈組合,把舞蹈零基礎的文化課教師培養成志願者,讓老師教跳得好的學生,再讓跳得好的學生教其他學生,就這樣以點帶面,把藝術的種子撒向整個校園。
4年時間,在甘肅西部千余公里的狹長地理版圖上,金淑梅是第一個讓農村學校的學生一個都不少地學習跳舞的人,也是第一個讓千余名學生同時跳一支完整舞蹈的人,更是第一個讓校園舞蹈成為學生每天大課間的必須內容的人。她為農村舞蹈教學義務培訓200余名志願者,惠及80所學校的3萬多名學生,這個數字的背後必然凝聚了不為人知的汗水和艱辛。
“扶貧先要扶智,舞蹈激發了孩子們心中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也激發了他們努力奮進、追求精彩人生的勇氣,這也是一種貢獻。”金淑梅説。(素材來源:甘肅省婦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