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共用單車向世界詮釋中國創新

2017年07月21日 11:13:32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華盛頓7月19日電(記者 林小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19日説,在應對21世紀環境、能源與交通等全球重大挑戰時,中國通過持續創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共用單車是詮釋這種創新的成功案例。

  鄧中翰當天在於華盛頓舉行的第三屆全球重大挑戰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説,隨著中國經濟迅猛增長,汽車逐漸取代了自行車成為代步工具,曾經的“自行車王國”不再名副其實。但現在,共用單車在中國各地非常受歡迎。短短一年時間內,全國投放量已從2015年的200萬輛陡然升至2016年的2000萬輛,到今年年底可能會增至5000萬輛,成為現象級産品。

  鄧中翰説,共用單車安裝了科技含量高的電子鎖,可無線連接到網際網路、衛星定位系統、雲計算、數據庫、移動支付系統,還有收集大數據和應用人工智慧的中央管理平臺。只需借助智慧手機,人們就能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單車。它們與30年前的自行車不同,與華盛頓特區會場外停放的有樁自行車也不同,沒有固定取車點或停車點,使用更方便,幫助許多公交系統的用戶解決了最後一公里問題。

  “這種創新模式幫助我們緩解了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節約了能源、減少了排放並降低了污染。就像美國的特斯拉公司重新發明電動汽車一樣,中國正在重新發明自行車。”鄧中翰説。

  他援引“不要重新發明輪子”的西方諺語補充道,“我們不是重新發明輪子,而是重新發明瞭兩個輪子”,引起全場一片會心的笑聲。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全國共用單車騎行總距離超過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減少了45億微克PM2.5物質排放;減少碳排放54萬噸。“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式也吸引了一大批風投和新興創業公司,幾家行業領先公司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成功躋身與美國優步一樣的“獨角獸公司”行列。

  鄧中翰指出,共用單車只是成功案例之一。在資訊技術産業茁壯發展外,中國通過持續創新在電力、化工、醫療、材料、鋼鐵、建築、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推動一系列重要工程建設。

  全球重大挑戰論壇由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工程院和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主辦,來自全球科學和工程界、産業界、高校等的800多人出席本屆論壇。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