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雙輪驅動開足脫貧馬力 馬鈴薯是個寶 種出産業扶貧新路徑

2017年07月14日 13:23:51  來源:未來網
字號:    

  馬鈴薯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的“三寶”之一,這裡被譽為“中國薯都”,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商品薯和加工薯生産基地,年馬鈴薯種植面積近400萬畝,約佔全國的6%。

  未來網(www.k618.cn)烏蘭察布7月14日電(記者 楊佩穎)採用自己留種的原始方式種植馬鈴薯,會導致田間病害、品種退化越來越嚴重,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經濟收益,而採用脫毒種薯種植,畝平均增加純收入600多元。

  馬鈴薯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的“三寶”之一,這裡被譽為“中國薯都”,是我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商品薯和加工薯生産基地,年馬鈴薯種植面積近400萬畝,約佔全國的6%。

  馬鈴薯的種植收益直接影響農民的“錢袋子”。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烏蘭察布市有國家標準貧困人口4.7萬戶、10.6萬人,佔內蒙古自治區貧困人口的19%。

  如今,馬鈴薯産業現已經成為促進當地居民增收、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特色主導産業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和烏蘭察布市全力打造的“馬鈴薯研究中心”和“中國薯都核心區”民豐公司成立以來累計售出優質脫毒種薯15多萬噸,給種植戶增加了近4.5億元的收益。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烏蘭察布市一直堅持實施産業化扶貧工程,對於立地條件和生産條件較好、有開發潛力的貧困地區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農牧業産業化、光伏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等産業化扶貧工程。

  延伸産業鏈構建利益聯結機制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2016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産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中提到要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産品精深加工,拓展産業多種功能,拓寬貧困戶的就業增收渠道。

  “中國馬鈴薯年産量的78%用於鮮食,用於精深加工的僅為10%,而發達國家70-80%的馬鈴薯是通過精深加工實現升值的。”面對這一現狀,烏蘭察布市積極延伸馬鈴薯種植的産業鏈條,向深加工方向進軍。

  引進國外先進的馬鈴薯加工工藝設備和技術,在四子王旗東八號鄉建設馬鈴薯深加工項目。該項目規劃建設5萬噸馬鈴薯速凍薯條生産線及1萬噸薯餅、薯泥生産線。項目建成達産後對加工專用薯的需求將不斷加大。屆時可實現年綜合産值超10億元,直接帶動約6000農民走上致富之路,解決當地百餘人的就業問題。

  此外,烏蘭察布市重點企業還領辦、幫辦種植大戶組建種植農場、專業合作社,構建了“公司+農場(合作社)+農戶”、“租賃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把共用理念貫穿到産業發展鏈條中,將分散的千家萬戶的小生産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起來,使貧困農民分享到了産業開發的成果,也使貧困農民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這些都從根本上轉變了貧困農民“等、靠、要”的思想,使其自身的勞動能力和經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的開發利用,同時推動了整個馬鈴薯産業的快速發展。

  科技幫扶“引智” 增強農民“造血”功能

  “扶貧先扶智”,針對貧困群眾生産技術和思想觀念落後的現狀,烏蘭察布市瞄準貧困地區實際需求,努力強化造血功能。

  多年來,烏蘭察布市不斷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積極引導貧困農民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聘請市、區兩級農業技術部門的馬鈴薯專家及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常年培訓教師隊伍,採取農閒季節免費集中到公司培訓、農忙季節深入田間地頭分散培訓。同時還聘請美國、荷蘭、中國農大、內蒙古農大等知名專家教授進行相關種植知識的專題講座,建立農技服務精準到戶機制,確保適用技術直接到人。

  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培訓經費200多萬元,面向全市馬鈴薯種植大戶免費舉辦培訓班40余期,培訓人數達3000多人,免費發放實用技術資料10000余冊,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種植技術,增加了種植效益。

  “馬鈴薯+燕麥”雙輪驅動 特色産業助推農民致富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造成烏蘭察布市貧困的首要原因是當地的自然條件惡劣。烏蘭察布市地處全國重點貧困帶之一的陰山重度風蝕沙化帶上,是受荒漠化威脅最嚴重地區之一,旱、洪、雪、風雹、蟲害、沙塵暴自然災害頻發,農牧業生産極其脆弱,農牧民收入低而不穩。

  如果單純種植馬鈴薯風險很大,“馬鈴薯最忌連作、迎茬,如果這樣,會導致土壤肥力、養分、水分嚴重失衡,病蟲害日益加重,致使馬鈴薯減産甚至絕收。”從事馬鈴薯研究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説。

  為解決這些問題,穩定當地農民的增收,烏蘭察布市創新精選燕麥為主要輪茬作物,實施“馬鈴薯+燕麥”雙輪驅動發展戰略。

  計劃總投資6億元,在察右中旗建設國內第一個燕麥産業園,園區佔地面積460畝,重點建設燕麥米、燕麥片、燕麥乳、速食産品等燕麥深加工系列産品以及與産業配套的倉儲、包裝、物流等現代化服務業體系。目前項目一期2萬噸燕麥原糧倉儲庫、2萬噸燕麥米生産線及跟項目配套的廠房、辦公樓、食堂、宿捨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同時,烏蘭察布加大對燕麥種植戶的補貼力度,給予50元/畝的補貼,農戶通過種植優良的燕麥品種畝産值增加了500元左右。

  未來,計劃引導、發展種植旱地燕麥100萬畝,按戶均種植30畝、增收15000元計算,可直接增加産值5億元,最終實現年加工燕麥能力4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創造利稅15億元,直接帶動約30余萬農民走上農業産業化發展道路,實現增收致富,從而有力推動當地物流、餐飲、旅遊、商貿等社會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發展一個特色産業就是抓住了脫貧致富的“牛鼻子”,構建一個有競爭力的産業體系對於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在種植業方面的産業化發展,在養殖業方面。烏蘭察布還重點發展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肉雞養殖,鼓勵農民投資參與養殖,或者為企業打工增加收入。

  “十三五”時期,烏蘭察布市將通過産業化扶貧工程扶持貧困人口59932人次。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