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內蒙古 駿馬奔騰七十載

2017年08月04日 08:26:3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字號:    

  從地圖上看內蒙古,勢如一匹昂首奔騰的駿馬。這匹祖國北疆的駿馬,在民族區域自治的光輝道路上,已馳騁了整整70個春秋。

  這駿馬,挾風逐電——

  “曾經飽受困難的內蒙同胞,在你們領導之下,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1947年5月,毛澤東、朱德聯名發出這份賀電。

  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在興安盟王爺廟的一所禮堂裏,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成功召開,當年5月1日宣告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這也標誌著我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成立。

  這駿馬,一馬當先——

  “在牧區民主改革中,內蒙古實行‘不分、不鬥、不公開劃階級,牧工牧主兩利’的政策,是從民族地區實際出發的創舉。”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臣華評價:創新是關鍵詞。

  在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各民族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的甚至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跨越到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社會制度的歷史性變遷。作為首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勇當探路者。先後成立鄂倫春自治旗等3個人口較少民族自治旗和18個民族鄉(蘇木)。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先後制定和批准了565件地方法規,為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獲得“模範自治區”的讚譽。

  這駿馬,蹄疾步穩——

  “1959年9月26日,周恩來親自為包鋼1號高爐首次出鐵剪綵。日理萬機的開國總理為一個高爐剪綵,足見中央對發展內蒙古經濟的重視。”90歲的包鋼原經理張國忠的回憶滿是自豪。

  從自治區成立之初提出牧區工作“千條萬條,發展畜牧是第一條”,到去年召開的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堅決守住發展、生態和民生底線”,內蒙古70年來始終堅持民生優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讓一個困難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截至2015年底,內蒙古農村牧區貧困人口由1986年的600萬人減至2015年的80.2萬人。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