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延續穩中向好 中國經濟展現"新氣質"

2017年07月13日 13:09:08  來源:未來網
字號: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日前發佈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排名中,中國內地的全球競爭力上升至第18位,在“經濟表現”中高居全球第2位。專家表示,這一排名反映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等措施之下,中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7月12日光明日報)

  行至年中,中國經濟“穩”的格局在鞏固,“進”的態勢更明顯。業已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穩”字當頭,動力強、後勁足,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就拿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來説,6月份PMI升至年內次高點至51.7%,並已連續9個月保持在51%以上的高位。由此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已經延續。

  “中國經濟運作‘穩’是主基調,‘進’是關鍵詞,‘好’是總態勢。”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如此評價。中國經濟何以能夠持續呈現穩中向好態勢,源於我國經濟不僅有結構調整中的“進”,更重要的是在合理的産業結構形成上和新動能的轉換中有更大的“進”。

  創新是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把脈大勢,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深度調整和國內一些深層次矛盾交叉疊加,發展面臨的困難仍然較多,但如果在多變的環境中能夠牢牢抓住創新機遇,可以促進經濟的整體躍升。今年以來,從國産大飛機首飛,到“復興號”標準動車組首發,上半年中國製造亮點頻現,一系列數據彰顯中國經濟正在告別依靠低成本競爭的老路,深耕創新土壤。事實上,在新舊動能轉換、結構優化調整過程中,創新在促進我國高技術産業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發揮了明顯的外溢效應。誠如專家所認為,有效帶動就業增長,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支撐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概而言之,創新力量不斷挺進,讓經濟內生潛力不斷釋放。

  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動能在轉型中升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期向有關國家政府提交了首份《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認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成效顯著”。可以説,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正在不斷積累、逐漸確立,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而新動能加快躍進,又讓經濟迸發出新生機與新活力。放眼現實,在新一輪“放管服”措施作用下,我國迎來新一波創新創業浪潮,市場主體大幅增長,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快速成長。類似于無人駕駛汽車、智慧機器人、共用單車等新産品、新業態、新服務不斷涌現,戰略性新興産業蓬勃發展,讓中國經濟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3%,其中新能源發電、醫藥製造、電子測量儀器行業利潤率分別達32.1%、10.7%和10.1%;5月份,高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3%和10.3%,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新興産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世界銀行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説,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保持穩定,經濟再平衡不斷推進將增強未來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日前,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時表示,要著力夯實穩中向好的基礎,繼續把穩就業這件促發展、惠民生的大事放在突出位置;繼續把強實體作為關鍵舉措,全面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措施,努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繼續以適度擴大總需求形成重要支撐,著力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的障礙,瞄準發展短板和群眾期盼,擴大有效投資,促進多層次、個性化新消費發展,讓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相信這些措施將進一步鞏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併為經濟轉型創造良好的環境,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真正實現“穩中求進”的改革目標。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