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為企業群眾減負擔 為經濟社會增活力(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07月11日 13:34: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改革怎麼樣,群眾説了算。黨的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有關部門對網上100多萬條資訊的大數據分析顯示,今年網民對此項改革的滿意度上升到89.9%,大家集中點讚就業創業方便、便民服務有效、營商環境優化等三個方面。

  群眾點讚的背後,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簡政放權做“減法”,加強監管做“加法”,優化服務做“乘法”,近5年來,“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為企業群眾減負擔,為經濟社會增活力。

  為企業、群眾減負,激活一池春水

  審批瘦身,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超四成;減稅降費,已累計為企業減負2萬多億元

  在甘肅省,蘭州新區一系列審批事項的精簡引來了“孔雀西北飛”的熱鬧場面,新能源客車生産線、大型遊樂園紛紛落地。“投資項目在取得選址意見和用地預審意見後,即可備案;將環評、能評、施工圖審查等9項技術審查類審批事項改為承諾事項……辦手續用時最短、效率最高。”不遠千里來這裡投資的企業説。

  在黑龍江省,省發改委一位負責項目審批的幹部卻説,他的辦公室由過去的“門庭若市”變成現在的“門可羅雀”。

  企業發展紅火了、政府辦事冷清了,背後是行政審批事項迅速“瘦身”。5年來,國務院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比例超過40%,不少地方超過70%;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仲介服務事項減少超過70%;中央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數量累計減少90%……

  審批事項少了,辦理起來也更方便了。“一枚印章管到底”,在江蘇省南通市,串聯審批變並聯辦理,相同材料不用重復提交,不僅減事項,還減材料、減流程,“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由原來最少254個工作日壓縮到100個工作日以內。”企業辦理審批時直呼感覺太爽了。“最多跑一次”,在浙江省,房地産經紀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備案、住房公積金繳存登記等審批事項都被列入改革清單,跑一次就能辦成,政府部門減事項的同時將精力投入到增服務上,對所需材料做好一次性告知,各部門通力打破資訊孤島,實現數據共用。北京市做過一項統計,通過整合稅務、工商等36個政府部門的800多個審批和服務事項,建立法人一證通資訊平臺,這項創新年均減少法人用戶交通出行3000萬次,真正實現了“資訊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稅減了費降了,企業負擔輕了。2013年以來,營改增全面推開,中央和省級政府取消、停徵和減免收費1100多項,政府性基金減少30%,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減少69%,地方取消收費770項以上。到2016年底已累計為企業減輕負擔2萬多億元。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又下達了5批減稅降費政策,“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的政策禮包提前發放。“看到要清理電價附加的消息,我們這樣的用電大戶很振奮,清理後如果每度電能降一分錢,一年的成本就能少好幾千萬元!”湖北一家化工企業的負責人在獲悉新一輪降費政策後,迫不及待地算起了賬,認為降成本降到了企業心坎上。

  給創業、就業者“鬆綁”,引來源頭活水

  商事制度改革,每天新增企業數比2013年翻一番;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取消七成以上許可認證

  從註冊登記、籌建到正式開業歷時僅3個月,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成為了“證照分離”政策在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第一個案例。企業相關負責人説,從申請營業執照到獲准籌建,整個流程只用了10個工作日左右,為項目的籌備預留了充分時間,整個開業過程只有3個月,好政策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創業者的門檻降了。企業註冊資本從“實繳制”改為“認繳制”,工商登記從“先證後照”到“先照後證”“證照分離”,從“三證合一”到“五證合一”“多證合一”。黨的十八大以來,工商登記的前置審批事項壓減87%以上,許可證大幅精簡,最多的地方已經實現“三十四證合一”。商事制度改革的突飛猛進拓寬了市場大門,讓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不斷涌入。目前我國每天新增1.5萬戶企業,活躍度接近70%,比2013年改革前每天新登記0.69萬戶的水準翻了一番。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也顯示,近3年我國營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躍升了18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就業者的天地廣了。2014年以來,針對原有職業資格設置缺乏法律法規依據、過多過濫等問題,國務院先後分7批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佔總數的70%以上。“現在有相機就能當攝影師。”有多年攝影愛好的萬先生説,他正準備加入一個攝影工作室,本來擔心沒有攝影師資格證不夠“名正言順”,隨著該項資格的取消,現在沒有了這樣的顧慮。勞動者有沒有達到技能要求,不由政府認定,而由市場認定,大量職業資格的取消為勞動者鬆綁,釋放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職業資格許可認定少了,“挂證”“助考”的需求少了,也壓縮了一些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設卡尋租的空間。

  新動能的成長快了。改革為創新加速,創客經濟、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更加寬鬆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蓬勃發展。“出門不用帶錢包,帶上手機就可以”“外賣、快遞都非常快”“坐上高鐵半日千里”“出門就能騎上共用單車”……這些是外國人最想帶回自己國家的中國創新,新業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也在時刻更新世界眼中的中國面貌。如今,我國戰略性新興産業持續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51%提高到56%以上,去年,新動能對全部新增城鎮就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左右。

  強機制、重監管,抓住漏網之魚

  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助力,監管更加智慧化;亮清單、常督查,監管機制常態化

  “放管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各項改革措施的進一步落實更需要強有力的監管“護法”。既有統一部署、又有各地創新,“放管服”改革的監管體系越織越密。

  監管更加智慧化。“證件存在異常發放行為。”在貴州省貴陽市,運管局資訊中心主任陸宇不在現場就立馬得到了執法資訊。原來,通過手機上一個名為“數據鐵籠移動管理”的APP就能監測執法情況,發生問題就會發出“紅色警報”,相當於將執法權力關進智慧鐵籠。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在各地政務監管、服務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資訊上雲,透明執法,“人在做,雲在看”,違規違法行為無處遁形。

  監管逐步清單化。權力清單亮出政府權力家底,目前已有57個國務院部門公佈了權力清單,31個省份全部公佈省級部門權力清單;60個有行政審批事項的國務院部門公佈行政審批事項匯總清單;中央及各省(區、市)公佈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目錄,以及政府定價的涉企經營服務收費和行政審批前置仲介收費清單;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公示,擬列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151項……清單之外不可為,哪些事項需要審批、哪些費不該收、哪些證不該有,都有本明白賬。

  監管日益常態化。督查機制已成為監管利器。2014年以來,國務院每年都開展了全國性的大督查,實地督查,獎懲分明,成為各部委、各地方一次年度大考,今年還開展了“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專項督查。目前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完善企業和群眾評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機制。“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機制今年底也即將在全國覆蓋,市場監管執法和其他行政執法中的隨機抽查範圍逐步擴大,有效遏制權力尋租和執法腐敗。

  監管更趨法制化。近幾年,“放管服”相關法律法規的清理完善正在加速。比如減輕涉企收費方面,財政部已著手研究起草《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條例》,為進一步規範政府收費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升級版監管為“更簡審批更優服務”保駕護航,也以包容審慎的原則助力新動能健康成長,讓市場活而不亂。

  《 人民日報 》( 2017年07月11日 01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