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兩度赴外維和 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王東升: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2017年07月10日 15:32:21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者按: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浩特正式成立。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參與和見證了內蒙古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多次強調,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屏障。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弘揚內蒙古人民砥礪奮進、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中國夢”踐行者青春勵志故事重磅策劃“崢嶸七十載,紮根北疆情”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系列人物專訪,聚焦為內蒙古各行各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優秀典型,講述、記錄他們積極投身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火熱實踐中的時代風采和生動事跡。

  “崢嶸七十載,紮根北疆情”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系列人物專訪第七期

  王東升: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教育。視頻剪輯:楊茜

  “一次維和,終身維和”,這句話用來形容王東升再合適不過。2008年赴海地維和十個月,2014年赴賴比瑞亞維和九個月。兩度維和,讓王東升結下了一生的維和情結,“如果祖國還有需要,我會堅定地聽從祖國的召喚,義無反顧地再次踏上維和征程。”

  2000年1月,公安部首次向東帝汶派遣維和警察。截止2015年,我國共向東帝汶、賴比瑞亞、海地等9個聯合國任務區派出維和警察2290人次。

  王東升是這2290人次中的一員,也是中國擔負大國責任、追求世界和平道路上的一塊路基石。

  一張照片燃起的維和熱情

  2000年,中國第一次派遣維和警察到東帝汶執行維和任務。王東升的生活因為維和警察出征前的一張照片而改變了。

  “在看報紙的時候看到了維和隊伍出征時的一張照片。隊員們都穿著維和的統一制服,胸前繡著國旗,特別威武帥氣。自己是被那張照片帥到了。”王東升説,“自己是名軍人,要是有這樣的機會能夠代表國家出去執行任務,特別光榮和榮幸。”當時的維和警察都是從民警中選拔,而王東升屬於公安現役。所以,維和對於王東升來講還很遙遠。但從那時候起,成為維和警察的願望就一直植根在了他的心裏。

  2007年年底,新疆公安邊防總隊組建中國第七支赴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而且是從全國選拔隊員。那時,王東升已經35歲,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當時孩子只有八九歲。如果我去海外執行任務,家人的負擔就會增加很多。”

  海地局勢緊張,屬於戰亂地區,維和的風險很高。“和戰友聊過這些事,他們也説出去挺危險的。”王東升説。作為軍人,他總覺得到戰亂的地方才能磨煉自己的血性,並且,維和警察是代表一個國家到海外執行任務,這是很多人都熱切盼望的機會。

  2008年8月,王東升終於成為一名國際維和警察,和戰友一起踏上了為期十個月的維和任務期。

  海地位於北緯18度左右,穿上短褲和短袖,出去站上兩三分鐘,全身都會冒汗。維和警察們需要在這樣的溫度下戴著頭盔、穿上防彈衣,腰間還會攜帶2至3個彈夾。這樣的裝備就像是緊緊“糊”在了身上,不一會就能汗流浹背。前兩個月的時候,因為要穿防彈背心,隊員們的前胸、後背還有腰帶的位置全是痱子。防彈衣和人的身體之間會有一個小小的間隙。俯身的時候,裏面的熱氣就會從縫隙中衝上來,很刺鼻的味道。隊員們每出幾次勤務都要把防彈背心清洗乾淨。

  2008年11月,海地太子港佩森威爾地區一所教會學校突然倒塌,700余名師生被廢墟埋壓。正在德爾瑪斯執勤的戰鬥隊分隊長王東升與其他隊員作為先遣部隊首先趕到了事故現場。由於事件突發,其他分隊都在執行著正常的勤務,人員調配不開。王東升他們只能在現場一直執行安保勤務,過了二十多個小時,後援部隊才趕過來。用王東升的話説就是“到最後,整個人已經麻木了。”

  太陽城達到了危險的最高級別,是海地的紅色高危區。防暴隊在太陽城巡邏的時候,正好走到一片栽滿鐵柵欄的空地上,突然就聽到了撞擊鐵柵欄的金屬聲音,然後就聽到了槍響。接著連續四五聲的槍響聲讓隊員們馬上進入了戒備狀態。等槍聲過後隊員們才返回到巡邏時用的裝甲車裏。王東升説,在海地聽到槍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維和是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教育

  對王東升的家人來説,一次維和就夠了。沒想到的是,2014年,他又參加了由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為主組建的中國第二支赴賴比瑞亞維和警察防暴隊。

  “很多人也都這樣給我説,説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就夠了,第二次就不要去了。”第二次維和,很多人都對王東升的決定感到不解。

  “第一次維和是簡單的樸素的情感,有了這樣的經歷之後就有了維和情結。平時我特別關注維和這方面的事情。而且,第二支赴賴比瑞亞維和警察防暴隊是由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主建的。我作為內蒙古公安邊防總隊的一員,遂行重大任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況且,我還有維和的經驗,希望多多少少能幫助總隊圓滿完成任務。”王東升説道。

  這次維和,家人中最難作通思想工作的是自己兒子。2014年,王東升兒子已經成長為十四五歲的少年。“孩子大了,懂事了,思想不好做。他説賴比瑞亞那麼危險,我都去網上看了。你可不能去。”王東升回憶説。後來,王東升又從網上找到很多和賴比瑞亞相關的報道來證明當地沒有那麼危險。這才讓孩子放了心。

  第二支赴賴比瑞亞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是從內蒙古全區3000多名自願報名的官兵中選拔出來的。自願報名之後,經過單位的審核和考核之後推薦給總隊。總隊選拔過後,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初試。隨後,隊員們要經過公安部的考核。考核通過以後,還要到廊坊進行三個月的培訓。

  “培訓的時候有將近30門的課程,包括維和基礎知識、戰術技能、社交禮儀、戰地救護等。之後聯合國會專門派人從任務區過來進行甄選考核,通過了才具備到任務區執行任務的能力。”王東升介紹説,“第二支維和警察防暴隊在聯合國的考核中是全項全優通過的。”據了解,當初3000名自願報名參加維和任務的官兵中,最後只選拔出了140名最優秀的人員到了賴比瑞亞。

  在海外的時候,每逢重大節假日都會舉行升旗儀式。“在任務區,聽到國歌響起、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是非常激動的,有種心在咚咚跳的感覺。”王東升説好像是找到了初戀的感覺,甚至好像有時候見到初戀也不會有這種感覺。“每次勤務回來的時候,一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著,就感覺心一下就落地了,就感覺我快到家了,馬上放輕鬆。”

  “戰亂地區人們的生命財産得不到保障,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這和祖國的繁榮、蒸蒸日上差別特別大。這兩次維和對我來説是刻骨銘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一個人把個人的前途、命運和國家的、民族的緊緊聯繫起來。”王東升説,自己經歷這兩次維和,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觸,“激發了個人的歷史使命感和擔當精神。”

  王東升也會把自己維和的經歷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還小,也沒見過這樣的情況。我就像一雙眼睛,將我看過的講給他們,告訴他們戰爭帶來的傷害和痛苦。”

  “想告訴孩子們,珍惜國內的和平環境,熱愛祖國,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王東升對記者説。(中國青年網記者 開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