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趙智強:用熱血青春助力打造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

2017年07月05日 16:52:31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編者按: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在烏蘭浩特正式成立。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內蒙古各族兒女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參與和見證了內蒙古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要始終高舉民族團結旗幟,堅持和發揚各民族心連心、手拉手的好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調研時多次強調,要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內蒙古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的屏障。為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弘揚內蒙古人民砥礪奮進、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中國夢”踐行者青春勵志故事重磅策劃“崢嶸七十載,紮根北疆情”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系列人物專訪,聚焦為內蒙古各行各業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優秀典型,講述、記錄他們積極投身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火熱實踐中的時代風采和生動事跡。

  “崢嶸七十載,紮根北疆情”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系列人物專訪第五期

  趙智強:助力打造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剪輯:綦智鵬

  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脊線北部的庫布齊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這裡曾經一度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如今,這片曾經的“死亡之海”,已經變成沙漠綠洲,開出了富貴之花。

  這片沙漠的墾荒人之一,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趙智強,帶領企業先後在浩瀚的庫布其沙漠中種植30萬畝沙柳,輻射帶動當地百姓種植沙柳300萬畝,正是他的堅持,使昔日的“死亡之海”變成了今日的無垠綠洲。

  2014年,趙智強推動建設了全國首家沙柳刨花板項目,為沙柳找到了出路,帶動周邊12萬農牧民每人平均增收2000元,實現了沙漠增綠、沙柳增值、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增稅的“五增”目標。以“生態擴鎮移民、産業拉動扶貧”為思路建設的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2016年被自治區正式命名為“風水梁”鎮)已成為集種養殖、商服物流、高新技術、産品加工、文化旅遊等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中國沙漠第一城”。

  “負氣”回國 立志成就一番事業

  2001年,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趙智強離開家鄉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前往加拿大哥倫比亞國際學院求學。雖然這一次出國學習生活達七年之久,但是他對故土的深厚感情與對家鄉眷顧之情絲毫沒有消解。

  在國外接觸到先進的企業經營理念與管理經驗後,趙智強發現,國內企業管理的確較為落後。“我非常想將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帶回國內,運用到國內企業的實際運營之中。”帶著這樣的念頭,當其他夥伴決定留在國外發展時,趙智強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

  重返故鄉,趙智強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力圖用自己的智慧帶動內蒙古生態惡劣地區的百姓脫貧致富,用青春與熱血潤澤這片生養他的故土。趙智強告訴記者,當初選擇回國發展,心裏也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國內圓,中國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將來也能趕超國外。”

  回想起當初的決定,趙智強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自己選擇的路就努力認真地走下去,不用考慮是否會後悔。”

  沙裏淘金 用産業拉動扶貧

  過去,鄂爾多斯地區因過度放牧,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當地農牧民只能靠天吃飯,無法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趙智強説,要改變老百姓貧苦拮據的生活,光靠給他們輸血遠遠不夠,而是要給他們創造一個“造血”的功能。

  於是,企業以“生態擴鎮移民、産業拉動扶貧”建設新農村,幫助環境惡劣地區百姓解決生存問題的思路開始逐漸形成並清晰起來。

  “最主要的問題是人的理念和大家對你的信任。”趙智強坦言,過去很多人一聽説建設新農村、扶貧村就以為是編故事,是為了“套”政府政策與資金。“都認為扶貧應該是政府做的事情,不應該主要由企業來做。”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質疑與壓力,他説,在無人相信的時候,只能用行動與成果去證明。

  趙智強向記者介紹,最初選擇現今鄂爾多斯達拉特旗“風水梁”地區進行扶貧村建設,是因為這裡是父親的家鄉,乾燥的氣候非常適合動物養殖,能減少養殖過程中疾病的産生。

  通過帶動當地百姓在庫布其沙漠中種植沙柳,構建起沙柳和獺兔兩大迴圈産業,並無償為4000多移民養殖戶提供住房基礎設施,現今,東達生態移民扶貧村已建設成為容納來自近20個省市、12萬人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獺兔養殖也成為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移民獺兔養殖戶年均收入達5至7萬元,大戶型甚至超過10萬元。

  “園區建設初期,企業為養殖戶採取了‘五保’措施,即保設施、保種兔、保飼料、保防疫、保收購,把所有保險都留給老百姓,將風險讓企業承擔。”趙智強説,當整個生態移民扶貧村的運作模式與村民得到的實惠被當地政府與居民所認同時,內蒙古其他地方村民也期望企業能到當地繼續打造扶貧村。

  201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團委發起的內蒙古“東西互助”幫扶活動中,趙智強通過對興安盟地區的考察發現,由於過度放牧,該地區也出現了沙化與環境破壞。如今,沿用“風水梁”的建設模式,正在興安盟興建的百利舸園區成為了第二輪“産業拉動扶貧,生態擴鎮移民”扶貧項目。

  在趙智強看來,把生態建設與扶貧結合起來,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達到保護生態與致富的雙結合,才是産業拉動扶貧的正確之道。

  致力公益 用愛心回報社會

  除了內蒙古東達蒙古王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裁的身份,趙智強還是全國青聯委員,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公益之星最具愛心個人”等殊榮。這些榮譽稱號正是他致力於公益事業,回報社會,續寫愛心的有力證明。

  當趙智強還在國外求學之時,偶然得知一位父親欲賣腎給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籌錢治病。對於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來説,進行手術治療的時間越晚,就越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期。聽到這樣的情況,趙智強倍感心酸,立即用課餘時間掙的錢資助了該名兒童的治療。

  趙智強告訴記者,最早開始關注到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是源於他的父親。有一次,趙智強的父親在醫院裏出資救助了一例因家庭貧困而準備放棄治療的心臟病患兒,並了解到內蒙古偏遠農牧區還有很多患有此病的兒童。於是,他發起成立了“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促進會”,呼籲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其中,讓農村患病兒童得以儘早治療。

  多年來,趙智強先後捐建了多所小學,建立東達商學院、東達創業學院,並資助了多名貧困大學生,在他看來,解決貧困就應從教育開始。“教育落後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國家的發展來看,教育應該是薪火相傳,撼動生命的事業。”趙智強説,教育能打開孩子們的知識大門,讓他們擁有見識與夢想,有了夢想就會去努力拼搏,為自己的未來創造出更多可能。

  “讓貧困學生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愛與溫暖,他們長大成才後會繼續奉獻社會,將小愛與大愛相結合,這就是教育扶貧最大的意義。”

  談及未來扶貧村建設與公益事業的發展目標,趙智強期望今後能將社會扶貧、生態移民、沙漠生態治理等産業化發展,積極尋找迴圈産業鏈,進一步帶領生態惡劣地區的老百姓摘掉貧困的帽子。

  作為集團的黨委副書記,趙智強介紹,企業每月都會定期開展黨組織活動,以此來了解員工的想法,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趙智強認為,黨建活動可以增強大家的凝聚力與戰鬥力,在“比學趕幫超”的氛圍中促進企業發展。“職工利益無小事,對待員工就像對待家人一樣,他們也會更有集體歸屬感,更加關心企業的未來。”

  今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70年來,內蒙古在醫療、教育、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曾提出,要求內蒙古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近幾年,內蒙古的發展態勢也更為強勁。對此,趙智強感到非常振奮,並表示在今後的發展中,將為打造祖國北部邊疆亮麗風景線做出更多的努力與貢獻。 (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實習記者 劉一夢)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