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精準脫貧成效卓著 小康短板加速補齊——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六

2017年07月05日 15:33:38  來源:國家統計局
字號:    

  精準脫貧成效卓著小康短板加速補齊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六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抱定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苦幹實幹,切實落實“五個一批”工程,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取得精準脫貧的卓著成效,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快速增長,生活消費水準品質大幅提高,生活條件和環境明顯改善,為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

  

  全國農村減貧規模年均超過1300萬人。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2010年價格水準每人每年2300元)測算,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下降5.7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4個百分點。

  1 2012-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變化趨勢

  各地區[1]減貧幅度均超過50%。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1367萬人減少到2016年490萬人,累計減少877萬人,下降幅度為64.2%;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3446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1594萬人,累計減少1852萬人,下降幅度為53.7%;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由5086萬人減少到2016年2251萬人,累計減少2835萬人,下降幅度為55.7%。

  2 2012年和2016年東中西地區農村貧困狀況

  特困地區貧困狀況明顯緩解。貧困地區[2]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3.2%下降到2016年的10.1%,累計下降13.1個百分點,年均下降3.3個百分點;貧困規模從2012年6039萬人減少到2016年2654萬人,累計減少3385萬人,佔全國農村減貧總規模的六成。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4.4%下降到2016年的10.5%,累計下降13.9個百分點,年均下降3.5個百分點;貧困規模從2012年的5067萬人減少到2182萬人,累計減少2885萬人,下降幅度為56.9%。內蒙古、廣西、貴州、雲南、西藏、青海、寧夏、新疆等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1.1%下降到2016年的9.4%,累計下降11.7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9個百分點。貧困規模從2012年的3121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1411萬人,累計減少1710萬人,下降幅度為54.8%。

  3 2012年和2016年不同區域農村貧困狀況

  中國為全球減貧作出重大貢獻。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測算,從1978年到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3億,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6年的4.5%。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極端貧困標準,根據世界銀行發佈的最新數據,1981年至2013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減貧總規模的69.3%,為全球減貧作出重大貢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發佈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在全球減貧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中國精準扶貧的新理論、新實踐也為全球減少貧困提供了中國範例。

  二、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增速持續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準

  

  收入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名義水準是2012年的1.6倍;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水準是2012年的1.5倍。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收入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名義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0.7%。其中,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355元,是2012年的1.65倍;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水準是2012年的1.52倍,是2010年的2倍,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居民收入提前實現翻番目標。

  4 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情況

  收入增速持續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準。2013-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比全國農村平均水準高2.7個百分點。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年均實際增長10.5%,比全國農村平均水準高2.5個百分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年均實際增長11.1%,比全國農村平均水準高3.1個百分點。

  與全國平均收入水準差距不斷縮小。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農村平均水準的68.4%,比2012年提高了6.2個百分點。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全國農村平均水準的67.5%,比2012年提高5.8個百分點;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全國農村平均水準的67.6%,比2012年提高7.0個百分點。

  持續增收能力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就業機會增多,工資性收入佔比提高。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工資性收入2880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16.5%,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34.1%,比2012年提高4.1個百分點。對傳統農業依賴下降。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經營凈收入3443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8.3%,保持穩定增長,但一産經營凈收入佔比與2012年相比下降13.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來源日益多元化。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財産凈收入和轉移凈收入分別是107元和2021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分別增長17.1%和16.9%,佔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3%和23.9%。

  三、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準持續提高,品質不斷改善

  

  消費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7331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11.7%,且連續四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9.6%。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7273元,年均名義增長11.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消費支出每人平均7260元,年均名義增長1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

  5 2013-2016年貧困地區每人平均消費支出增長情況

  消費結構明顯優化。吃飯穿衣支出佔比下降。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食品支出2567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7.6%;食品支出比重35%,比2013年下降3.2個百分點。衣著消費支出每人平均42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8.2%;衣著支出比重5.8%,比2013年下降0.4個百分點。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消費佔比提高。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交通通信支出803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16%,佔比從2013年的9.5%提高到2016年的11%。每人平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790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16.3%,佔比從2013年的9.3%提高到2016年的10.8%。

  居住條件不斷改善。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戶均住房面積為137.2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19.1平方米。居住在竹草土坯房的農戶比重為4.5%,比2012年下降3.3個百分點;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比重為57.1%,比2012年上升17.9個百分點。飲水安全不斷提高。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飲水有困難的農戶比重為12.1%,比2013年下降6.9個百分點;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比重為67.4%,比2013年提高13.8個百分點;使用經過凈化處理自來水的農戶比重為40.8%,比2013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居住設施不斷改善。衛生設施方面,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獨用廁所的農戶比重為94.2%,比2012年提高3.2個百分點;使用衛生廁所的農戶比重為31.0%,比2012年提高5.3個百分點。炊事用能源中,2016年使用清潔能源的農戶比重為32.3%,比2012年上升14.6個百分點。

  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傳統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穩步提高。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每百戶擁有電冰箱、洗衣機、彩電分別為75.3台、80.7台和108台,分別比2012年增加27.8台、28.4台和9.7台,和全國農村平均水準的差距逐漸縮小。反映現代生活的耐用消費品快速增長。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每百戶汽車、電腦擁有量分別為11.1輛、15.1台,分別是2012年的4.1倍和2.8倍。

  四、貧困地區農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教育文化醫療水準明顯提高

  

  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截至2016年,貧困地區通電的自然村接近全覆蓋;通電話的自然村比重達到98.2%,比2012年提高4.9個百分點;通有線電視信號的自然村比重為81.3%,比2012年提高12.3個百分點;通寬頻的自然村比重為63.4%,比2012年提高25.1個百分點。2016年,貧困地區村內主幹道路面經過硬化處理的自然村比重為77.9%,比2013年提高18個百分點;通客運班車的自然村比重為49.9%,比2013年提高11.1個百分點。

  

  1 2012-2016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

  指標名稱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通電話的自然村比重(%) 93.3 93.3 95.2 97.6 98.2

  通有線電視信號的自然村比重(%) 69.0 70.7 75.0 79.3 81.3

  通寬頻的自然村比重(%)   38.3 41.5 48.0 56.3 63.4

  主幹道路面經過硬化處理的自然村比重(%)

  - 59.9 64.7 73.0 77.9

  通客運班車的自然村比重(%) - 38.8 42.7 47.8 49.9

  教育文化狀況明顯改善。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16歲以上家庭成員均未完成初中教育的農戶比重為16%,比2012年下降2.2個百分點;79.7%的農戶所在自然村上幼兒園便利,84.9%的農戶所在自然村上小學便利,分別比2013年提高12.1和6.9個百分點;有文化活動室的行政村比重為86.5%,比2012年提高12個百分點。

  2 貧困地區農村教育文化情況

  指標名稱 2012 年 2016 年 提高

  (百分點)

  16歲以上成員均未完成初中教育農戶比(%) 18.2 16.0 -2.2

  所在自然村上幼兒園便利的農戶比重(%) — 79.7 12.1*

  所在自然村上小學便利的農戶比重(%) — 84.9 6.9*

  有文化活動室的行政村比重(%) 74.5 86.5 12

  注:帶*是與2013年相比提高。

  醫療衛生水準顯著提高。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擁有合法行醫證醫生或衛生員的行政村比重為90.4%,比2012年提高7.0個百分點;91.4%的戶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比2013年提高7.0個百分點;擁有畜禽集中飼養區的行政村比重為28%,比2012年提高12個百分點;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自然村比重44.7%,比2013年提高17個百分點;50.9%的戶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處理,比2013年提高21.0個百分點。

  

  3 2012-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條件

  指標名稱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擁有合法行醫證醫生/衛生員的行政村比重(%)

  83.4 88.9 90.9 91.2 90.4

  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的農戶比重(%) -- 84.4 86.8 90.3 91.4

  擁有畜禽集中飼養區的行政村比重(%) 16.0 23.9 26.7 26.9 28.0

  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的自然村比重(%)

  -- 27.7 34.4 39.2 44.7

  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處理的農戶比重(%)

  -- 29.9 35.2 43.2 50.9

  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不僅對世界減貧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我國脫貧攻堅任務仍十分艱巨,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脫貧,每年仍需減貧1000萬人以上,而且剩下的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脫貧任務仍十分艱巨而繁重。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眾志成城,為確保實現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注:

  [1]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

  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2]貧困地區,包括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片區外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共832個縣。其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覆蓋680個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共計592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包含44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國家統計局住戶辦)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