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美麗梯田成脫貧金鑰匙

2017年06月17日 15:30:2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初夏的牙合村,寧靜而美麗,莽莽梯田錯落有致,遠處,未消融的冰雪給祁連山戴上一頂白帽子。

  牙合村地處青海省互助縣西山鄉,乾旱缺水,交通不便,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脫貧成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當地百姓最大的願望。

  20世紀60年代,牙合村的耕地都是旱坡地,存不住水,糧食增産受到嚴重制約。秋收後,農民們要趕在農閒時節修築梯田。

  “那時候,修築梯田沒有任何運輸工具,靠人力一背篼一背篼背土,天冷的時候有半米厚的凍土,用棍子撬起接著挖。”牙合村村民魏永全告訴記者。

  村民魏財回憶:“雖然天上下著大雪,可修築梯田的人們光著膀子幹活還是冒汗,早上六點就下地幹活,晚上借著月光挖到十一二點。”

  從用背篼背土,到後來有了架子車,牙合村的村民們堅持了近40年,平均每年修築梯田幾十畝,終於將一片旱土坡變成了層層疊疊的梯田。

  梯田讓糧食增産了,牙合人終於吃上了飽飯。但吃飽之後如何發展,如何擺脫貧窮落後,依然是擺在牙合村幹部群眾面前的一座大山。

  2015年10月,牙合村來了第一書記李曉俊,他肩負著帶領牙合村脫貧的艱巨任務。“牙合人憧憬了半個多世紀的脫貧夢,如何才能實現?”這個問題困擾著李曉俊。

  “2016年正月初七,我過完年回到牙合村,正趕上一場大雪,路過北溝灣時,大雪覆蓋下的梯田格外迷人,我用手機拍了下來。晚上躺在宿舍左思右想,這片梯田不正是牙合村發展鄉村旅遊的突破口嗎?”李曉俊難以忘記那個激動的夜晚,“我們扶貧駐村工作隊很快進行了論證,確立了把牙合村打造成‘最美北方梯田’的發展思路,被納入青海省扶貧局2016年旅遊扶貧項目,爭取到725萬元的扶貧資金。”

  有了好項目,又有幫扶資金,牙合人實現脫貧夢的腳步越來越近。

  “我退伍後一直在外麵包攬工程,以前總覺得這個偏僻的山溝不會有人來,沒想過回家發展。但在李書記的帶領下,去年村裏車流不斷,前來觀光旅遊的客人一撥又一撥。”村民鄭國賢説,他去年10月投入資金開辦了“紅太陽”農家園,一個多月時間掙了1萬元。

  為了發展好鄉村旅遊,牙合村成立了互助縣美麗北方梯田旅遊服務有限公司,註冊了“牙合最美北方梯田”商標,並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去年流轉梯田173畝種植花卉,與周邊數千畝梯田的小麥、油菜等有色農作物相映成趣,形成獨特的景觀。

  遊客紛至遝來,牙合村的村民膽子大了起來,農家樂、茶園、開心農場遍地開花。今年63歲的魏林泰老人也搭上了鄉村旅遊的順風車,賣起自製酸奶,“3元錢一碗的酸奶,我去年賣了8000多元。趕上了好時候啊,我這個老頭子也能掙錢。”

  半個世紀來,牙合人為了吃飽肚子開拓出的層層梯田,如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7日 02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