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如果再次選,依然留香港——專訪香港美國商會會長

2017年06月15日 13:21:54  來源:中新社
字號:    

  中新社香港6月14日電 題:如果再次選,依然留香港——專訪香港美國商會會長

  中新社記者 殷田靜子

  “不少人擔心香港回歸後會失去活力,包括經濟、政治、對外交往等,但香港一次又一次地證明,它依然可以保持生機。”

  香港回歸20週年之際,香港美國商會會長Tara Joseph近日接受中新社專訪。在港生活逾15年,她從未停止過對香港的關注。

  1992年的夏天,Tara剛從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研究生畢業,便懷揣著新聞理想隻身來到亞洲,只為尋找有價值的商業故事。

  “我只在香港待了短短幾天,就決定留下來了。”Tara透露,自己原打算在香港轉机前往東南亞,但短暫的停留,讓她打破了原計劃,留在了香港。

  香港的多元和活力令Tara感到著迷,她説:“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城市融合這麼多讓人驚嘆的景象。在這裡,我可以無休止地書寫正在發生的事。”

  那一年,Tara成了英文《南華早報》的自由撰稿人,並在香港遇見了她人生中的另一半。雖然1993年兩人因工作關係搬去倫敦,但香港仍是她時常掛念的地方。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Tara清楚地記得,身為路透社記者的她和同事坐在新聞工作間裏收看了政權交接儀式的直播。

  “那註定是歷史性的時刻。”作為記者,Tara見證了許多大事件,很少會因為一件事情緒化,“但那天,我還是忍不住去想,這意味著什麼?香港真的永久地改變了嗎?”

  機緣巧合,2002年,Tara得到外派來香港的機會,於是她説服家人一起搬回香港,一住就是15年。

  香港變了嗎?重回故地,Tara的第一感覺就是中國內地遊客變多了。“在街道、餐廳、商場等地方,總能遇見來自內地的遊客。”

  Tara認為,回歸後的首五年,香港的一切都在加速,“越來越多品牌進駐香港,越來越多銀行把業務遷到香港,越來越多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也越來越強,你可以真正感受到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雖然特區在2003年和2008年遭遇SARS和金融風暴的影響,海外公司一度由此放慢了來港營商的腳步。但Tara認為,從整體看來,仍有越來越多海外公司及其辦事處進駐香港。“以美國為例,據2016年的數據顯示,美國企業在香港已有506個辦事處及316個區域總部。”

  變化之餘,香港也有很多讓她感到熟悉的東西依舊保持——“它依然是國際大都市,西方人仍然和亞洲人密切合作,依然是充滿活力的地方。

  對於香港的變化和成功,Tara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國兩制”給予香港的特殊地位。

  “只要人們清楚香港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明白香港擁有‘一國’和‘兩制’的優勢,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良好的人才、商業和社會氣候,我相信香港會繼續蓬勃發展。”她説。

  Tara表示,雖然有人質疑“香港回歸”,但香港總是承受住轉變的壓力,用“行動”告訴那些人。

  對於未來的發展,Tara説自己已經感覺到香港積蓄的強大能量。“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將為這些城市提供巨大的潛在機遇、財富和地區規模。”在她看來,雖然目前還不知道如何去開發這片市場,但已有很多人為之鼓舞。

  從2002年至今,與第一次想留在香港的原因不同,這15年不單為這裡的美食美景,Tara還為這裡各行各業的人才及充滿機遇的工作環境。

  當然,Tara關心的不僅是事業,還有家庭。

  “這裡有很好的治安,有‘兩文三語’的語言環境,是培養孩子的好地方。”Tara説,自己的孩子正在香港國際學校上學,而且在學習普通話。

  “如果可以再次選擇在世界上任何一處居住,還會是香港嗎?”

  面對記者的提問,Tara毫不猶豫地點點頭——“依舊會是香港。”(完)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