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駐華使團、國際組織展開研討 共話“一帶一路”未來潛力

2017年05月19日 14:53:54  來源:央廣網
字號: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世界矚目中圓滿落下帷幕。為期兩天的高峰論壇收穫了豐碩成果,也使國際社會更加廣泛地了解了中國的外交理念。目前,國際輿論對於此次論壇揭開的“一帶一路”建設新篇章,還在持續熱議中。眾多駐華使團、國際組織、研究機構就各領域未來的推進合作展開了進一步研討,共話“一帶一路”未來潛力。

  5月18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後的第三天,由歐盟駐華代表團協同多家中外機構組辦,一場“一帶一路”論壇的延伸會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扶貧經驗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聚焦在總結和分享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減貧工作的經驗,探討和商議開展扶貧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機制。

  作為肯亞和英國雙重外交官和經濟學家,漢娜萊德表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除了是一個大的投資計劃外,還是一個大的扶貧計劃。因為‘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44億人口,一部分是全世界最貧窮、最落後、最封閉的國家和地區,所以‘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使‘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人民能夠從經濟全球化的邊緣地帶逐漸進入到全球化的主流地帶,從而使這些國家能夠擺脫貧困、實現經濟增長。這是一項偉大的使命。這其中,有的國家經驗豐富,像中國、歐洲,有的國家需要學習和發展,所以根據各自的國情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決定政策,有的放矢。而對於這些國家一些失業的年輕人口,在‘一帶一路’的發展和精準扶貧過程中,也將産生職業培訓、更多就業機會這樣一些未來恰當的發展潛力。”

  菲律賓國家減貧委員會政策顧問彼得保羅興森在介紹了菲律賓的貧困人口情況之後則表示,菲律賓社會領域的減貧實踐和挑戰,恰恰是來自菲律賓的經驗不足。而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給了菲律賓這樣的國家一個好窗口,中國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也是菲律賓值得借鑒的經驗。此外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將會為落後地區人民帶來就業機會、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

  除了歐盟代表團關於“精準扶貧”領域的“一帶一路”研討,在清華大學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來自世界各國的智庫級專家學者們也在持續分析此次論壇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與影響。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Paul Haenle來自美國,他談到,“美國需要採取策略,通過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去,避免重蹈其在應對亞投行上的覆轍。美國應當設法與中國及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方面積極參與到‘一帶一路’中。同時,中國也應當尋求途徑就‘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進行更積極有效的接觸,從而避免這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産生負面的誤解和恐懼。”

  美國洛杉磯港務局貿易服務總監吉姆麥克萊倫日前表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的目的之一是把亞洲、歐洲、非洲等地區更緊密聯繫在一起,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聯繫網路,實現相關國家多樣化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對美國來説是機遇,洛杉磯港可以成為美國對接“一帶一路”的“海上樞紐”。

  法新社報道稱,近30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參加了一場為期兩天、旨在推進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峰會。中國希望借助這項倡議復興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代貿易線路,為國內經濟注入新的活力。這項倡議包括規模龐大的港口、鐵路、公路和工業園網路,中國承諾再注入1240億美元的資金。

  對此,卡內基莫斯科中心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甘布表示, “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成果令人拭目以待。外界一直對“一帶一路”熱情不減,許多領導人紛紛涌向北京參加象徵“一帶一路”週年紀念的慶祝活動。他們充分意識到,無論如何,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足跡都在擴大,而他們希望分享中國的經濟增長成果。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