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鮮明特色

2017年05月18日 08:49:03  來源:貴州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蓬勃發展。在治國理政的創新發展中,形成了鮮明特色,成為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唯物辯證哲學智慧的滋養,掌握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

  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進行偉大鬥爭、推進偉大工程、發展偉大事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突出特色。習近平同志是我們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最高領導人,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戰略家、理論家。從理論成果來説,習近平同志在從政路上一邊工作一邊研究和寫作,著述頗豐。從理論修養來説,習近平同志學識淵博、視野開闊、遠見卓識、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理念先進、語言豐富。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報告、文章很多都表現出理論性強,滲透著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他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的新境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新體現。

  習近平同志號召全黨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它作為看家本領。2013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共産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學哲學、用哲學,是黨的一個好傳統。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黨的各級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産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習近平同志運用唯物、辯證的哲學觀點和思維方法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地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為我們樹立了楷模,作了很好示範。例如,2013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調研全面深化改革問題,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五大關係,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抓住了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有力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闊步前進。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典範,引人入勝的語言啟迪

  馬克思主義要發揮重大指導作用,必須具備一些條件,而“理論徹底性”和“理論通俗化”是兩個基本條件。馬克思説:“理論只要説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説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國共産黨的領袖是運用理論徹底性和理論通俗化的典範。例如,毛澤東同志就經常運用人民喜聞樂見的語言來表達鮮明的政治觀點和理論見解。他説,我們共産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老百姓聽了這些話,開心了。習近平同志也常常運用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的語言來表述重要論斷和深刻思想。他説要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又説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就是要表達鍥而不捨地繼續推進改革,這些語言都很受幹部群眾歡迎。

  毛澤東同志提倡“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文風和語言風格,在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系列講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説服力強,感染力強。下面舉一些例子,讓我們共同學習領會: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理想信念就是共産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打鐵還得自身硬;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最重要的就是要防微杜漸,不要溫水煮青蛙;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心,更多關注困難群眾;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少些“邁過鍋臺上炕”的做法,也少些“事後諸葛亮”的行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錦上添花、花上壘花的虛功;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等等。

  服眾的人格魅力:自信、擔當、務實、大氣、智慧

  從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實踐和演講、報告、文章中,可以看到習近平同志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

  自信與憂患相聯。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中表現出高度自信,這種自信不是自大自滿,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這種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把握髮展的客觀規律,伴隨著憂患意識的自信。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新進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這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自信的同時,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

  擔當與韜略相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頭解放思想、敢字當頭、敢於求變、敢於碰硬、敢於亮劍,堅持思想上與時俱進、發展上穩中求進、作風上斷然改進、改革上銳意奮進;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克難理應在我,我們不做誰做、現在不做更待何時去做的使命感、責任感,敢作敢為敢擔當。一方面是敢於擔當,一方面是充滿智慧、洞察一切、胸有成竹,知道如何去擔當。把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把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結合起來。

  務實與理想相存。務實是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一個顯著特徵。無論是調研決策,還是指導和推進工作,都是務實的,注重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同時又注重頂層設計和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革命理想高於天。一個政黨和一個國家,要有堅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長久保持執政黨的地位,保持國家的團結、穩定和安全。

  大氣與細緻相融。習近平同志在治國理政過程中,一方面對偉大事業、偉大工程和偉大鬥爭的整體設計是大氣磅薄,大手筆繪製藍圖,大氣魄推出新政,大擔當推進大改革;另一方面在工作推進中週密細緻、精緻極致。

  理論與實踐相進。就是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習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以“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為主題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要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覆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作者為貴州師範大學原副校長,二級教授)

  ■ 蔡永生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