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清華教授“跳槽”普林斯頓:良才不隱於世

2017年05月13日 13:3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作者 孫翔

  “顏寧”,是近日熱詞。

  這位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係本科畢業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深造7年後,于2007年受聘為清華大學教授,是清華當時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清華任教期間,顏寧曾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擔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還獲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

  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十年後的現在,顏寧將重返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變身”分子生物學系雪莉蒂爾曼(Shirley M.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這讓她登上“風口浪尖”。

  被質疑因連續兩年拿不到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負氣赴美,顏寧通過微博、媒體採訪“辟謠”,稱“無稽之談”。此後,更多文章將顏寧“出走”與楊振寧“回歸”聯繫在一起,引發人才“流失”與“流動”之論。

  普林斯頓請顏寧去做講座教授,“當然代表她確實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網路直播中的回應,續添事件熱度。

  兩位“寧”教授,同為清華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校友兼教授,而兩人的“一進一齣”,交相輝映出中國人才世界流動的圖景。

  “顏寧出國赴任,是很正常的人才流動。”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王輝耀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許多中國學者都會赴海外短期進修,這有利於促進學術交流,提升學術水準。顏寧獲聘終身教授,可能短期之內不會回來,“但不代表她永遠不會回來”。

  以研究成果看,顏寧在中國任教期間,其研究水準依然保持世界領先水準。王輝耀認為,顏寧在中美兩國都有求學、教課經歷,在促進中外專業領域學術交流方面,“發力將更為精準、有效”。

  王輝耀建議在中國引才“全景”下看待顏寧“跳槽”。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起至今,中國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已分12批引進6000余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這些“回歸者”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而“千人計劃”只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引才計劃之一。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逾43萬人,創歷年新高;學業完成後選擇回國發展的人員比例為82%;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逾265萬人——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回歸潮。

  人才“回歸”的吸引力不只靠“情懷”,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市場經濟需求的釋放,“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都是海外人員回國發展的時代契機。

  王輝耀表示,“招攬全球英才,不應僅限于華僑,還應該多吸引外國人才,釋放更大的人才‘紅利’。”國家外國專家局數據顯示,2016年來中國大陸工作的外國人員超過90萬人次。外國人員來華“獻智”的時代特色,也可側面印證中國的人才“吸引力”。(完)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