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能源合作“朋友圈”是這樣建成的

2017年05月12日 16:37:54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能源合作“朋友圈”是這樣建成的

  ——中石化“一帶一路”海外項目調研記

  目前,中石化與全球60多個國家在油氣勘探開發、石油和煉化工程服務、原油、設備材料及石化産品貿易等領域開展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三年多來,以中石化等為代表的中國能源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國際能源合作,並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中石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取得成功既是自身發展需要,也與當地有很強互補性,是合作共贏的結果。能源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全球化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立解決本國的能源問題,中國能源企業正在合作共贏中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併為推動全球能源領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4月下旬,記者隨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一帶一路”調研組赴哈薩克、科威特、伊朗調研採訪,實地探查“一帶一路”海外項目進展情況,切身感受了“一帶一路”建設給沿線國家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與沿線國家戰略高度契合

  採訪的第一站是哈薩克。

  2013年9月份,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2014年11月份,哈薩克總統宣佈“光明大道”新經濟計劃,即通過一系列投資促進哈薩克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增長。哈薩克國家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遙相呼應。

  哈薩克缺資金、缺技術,這些中國有。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阿特勞煉油廠項目,就是兩國戰略契合的一個樣本。哈薩克原油儲量豐富,但成品油以前主要依靠從俄羅斯進口,哈薩克更希望自給自足。近些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促使哈薩克向石油産業下游延伸,加快産業轉型步伐,提高國內石油加工深度。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連續取得阿特勞煉油廠芳烴裝置和石油深加工聯合裝置建設兩個大型化工項目,合同金額27億美元。  

  “這兩個項目對哈薩克經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阿特勞煉油廠項目經理史中洲介紹説,項目全部建成後,將加大哈國內化工市場的自給率,大幅增加高辛烷值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的産量,使發動機燃料排放符合歐5標準,符合哈薩克國家戰略優先發展方向。

  在項目建設現場,記者看到緊張忙碌的建設場面,排列整齊、雄偉高大的現代化裝備。史中洲説,現場有4500名員工正緊張施工。按計劃,6月份整個項目將試運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全體員工正“擼起袖子加油幹”。

  在採訪的第二站科威特,記者同樣感受到了“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國家的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中國駐科威特大使王鏑接受採訪時説,科威特在阿拉伯國家中是富裕國家,但近些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也很有危機感。以前,科威特曾經是阿拉伯地區的金融中心,但因遭遇伊拉克侵略,加上迪拜的崛起,喪失了地區金融中心的地位。現在,科威特想重新振興,政府計劃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未開墾的荒地上新建一個絲綢城,計劃建設“五島”開放項目,參照香港、澳門模式建設特區。科威特很看重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驗,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共建協議的國家。他認為,科威特的重大建設項目,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是重大的機遇。

  互利共贏的商業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誰幫誰、誰依靠誰,是互惠互利,是合作共贏。落實到具體能源項目,是商業合作。這一點,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很深。

  張從邦是中石化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總經理。2008年,他隻身一人來到科威特“闖天下”,到2014年他領導的公司已經有3000多人,成為科威特第一大鑽機承包商。目前,在科威特125部鑽機中,他領導的公司佔53部,市場份額約40%。

  科威特石油工程市場競爭激烈,而且國際大牌公司林立。中石化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為什麼能贏?張從邦説,因為公司能夠給科威特帶來商業價值。 

  在以往的印象裏,中國公司在海外競爭主要拼價格,有成本優勢。這一次,記者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在座談中,記者看到了公司的收益率曲線,收益不錯,説明公司的競爭力不是靠壓低價格。那靠什麼?科威特人給出了答案。

  科威特石油公司副總裁艾哈邁德奧伊丹在稱讚中石化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時説:“他們最大的特點是速度快,經常能夠提前完成合同任務,帶給科威特驚喜。”在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情況下,科威特要平衡國家預算就需要多出油、快出油,速度就成為了重要因素。

  速度究竟有多重要?舉幾個數據。至2016年底,中石化國際石油工程公司科威特分公司累計完成鑽井737口,修井2742口,平均每口井比科威特石油公司設計的建井週期提前4天左右。可不能小看提前的這4天,這相當於為科威特石油公司額外作業200口生産井,每天增産原油30萬桶。這是多大的商業利益,這樣的合作夥伴怎能不受歡迎。

  商業合作的另一個案例是在採訪的第三站伊朗。中石化國際勘探公司雅達項目,中伊雙方僅談判就談了4年多,大談判30多次,小談判上百次。為什麼談判這麼難?雅達項目總經理李國華説,主要是商業文化不同。伊朗人有悠久的經商歷史,在合同條款細節上不能有絲毫含糊,所以談判極其艱難。伊朗雅達油田是世界上現存為數極少的待開發整裝大油田之一,因此再難也要談。談判雖然歷經波折,但最後還是取得了共識,達成了合作協議,合同執行順利。

  李國華感慨地説:“伊朗的商業機會太大了。以前德黑蘭機場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現在,德黑蘭機場歐洲人、亞洲人越來越多。伊朗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巨大,在石油、化工、汽車、醫藥等行業潛力巨大,正逢開發建設好時機,也是中國公司進入的好時機。”他認為,中國公司在伊朗做業務膽子應該更大一些,尤其是銀行業務,機會千載難逢。 

  融合的公司文化

  “‘一帶一路’建設,人心相通很重要。”中國駐哈薩克阿拉木圖總領事館總領事張偉感慨地説。這話切中要害。

  中國公司在海外做項目,都會面臨本土化問題。在哈薩克,簽訂合同的時候,就有“哈薩克因素”,即員工錄用要按比例錄用哈員工、設備採購要按比例採購哈薩克設備等。“開始時,我們是被動的,覺得是個包袱。後來明白了,當地員工不是包袱,他們是公司的財富。”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哈薩克分公司總經理鄭富強説,明白了這個道理後,公司變被動為主動,主動發掘當地人才,積極培養當地人才。他坦言,在哈薩克辦公司,也經常遇到檢查,各種各樣的檢查,這些檢查依靠當地人溝通更有效果。另外,在財務、外事、人事等領域,當地人更有優勢。

  在中石化煉化工程公司哈薩克分公司,每個辦公室都能看到當地員工居多。座談會上,當地員工代表喜悅地表達了他們對中國公司的認同,覺得在中國公司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艾格琳是外事部副總經理,中國人民大學留學生,她從小的願望是去美國讀書,但她父親做主讓她去了中國。她説,感謝她父親作了一個英明的決定,讓她愛上了中國。“現在哈薩克的年輕人,都以去中國留學為時尚。在哈薩克,漢語是俄語、英語之外的第三大外語。”艾格琳説。

  在“拴住”當地人心方面,中石化國勘哈薩克公司也用足了功夫。例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扶貧幫困、捐資助學、參與公益事業,做了大量好事,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例如,實施當地員工退休“五個一”工程:開一個歡送會、寫一封感謝信、送一個小禮物、在公司刊物上發一篇報道、吃一次話別飯。又如,將優秀的當地員工評為公司的“勞動模範”,送到中國、送到大慶油田體驗“石油精神”,感受中國石化的公司文化,將中國石化的公司文化潛移默化到海外分公司中。在採訪時,記者見到多位“洋勞模”,他們的敬業精神不亞於國內的勞模。

  令記者感動的,還有中石化派駐海外項目的員工。他們遠離妻兒,克服重重困難,奮力拼搏。單是為了錢嗎?不是。他們更看重的是石油事業,他們內心有一种家國情懷。中石化中亞代表處副總代表房湘楠在海外連續工作了11年,他的話很有代表性。“看到一個個海外項目開花結果,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到老了的時候,可以自豪地和兒孫們説,自己為祖國的石油事業作出過貢獻。”説到動情處,這位東北漢子眼裏噙著淚水。他們是“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踐行者和推動者。我們從內心向他們致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崔書文)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