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2017年05月12日 15:56:01  來源:宣講家網
字號:    

  復興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旨在重啟、強化其聯通作用,搭建地區間便捷溝通的橋梁。習近平主席指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要創新合作模式,加強“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

  兩千多年前的古絲綢之路,橫跨歐亞大陸,延綿7千多公里,曾經鑄就了東西方文明交流、商業貿易的輝煌。歷史告訴人們,只要堅持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包容共贏、互相學習,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共同發展,而這也正是“一帶一路”所傳達的理念。而今曆史的塵煙已經散去,滾滾車輪又在奏響新的樂章。

  時間倒回到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哈薩克以及一個月後訪問印度尼西亞時,第一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種下了“一帶一路”這顆種子。作為一種新型的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便引發全球廣泛關注。三年多來,聯合國大會、安理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等有關決議或文件都將“一帶一路”納入建設內容,就是最好的説明。

  在聯動中進步,在聯動中提升。“一帶一路”的核心是互聯互通。習近平主席指出,如果將 “一帶一路” 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在此情形下,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其中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與民心相通構成了合作的主要內容。綜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來,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五通”讓“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具體化,為 “一帶一路”實現合作共贏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而今“一帶一路”建設因聯動而更為生動,全球發展因聯動將更為精彩。

  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是國家間務實合作的前提基礎。“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角戲”,是沿線國家及更多國家和地區共同參與合作共贏的選擇。建設“一帶一路”需要取得相關國家的認同和支援,通過國家層面政策的對接,實現互聯互通,共同參與,合作推進。三年多來,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國家的發展需求有效對接,已經與以中亞為主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建立了不同層次的政策溝通,如上合組織框架、亞歐大陸橋協商機制、“歐亞經濟論壇”等對話形式,像哈薩克“光明之路”、蒙古國“草原之路”、越南“兩廊一圈”、巴基斯坦“願景2025”、亞塞拜然“2020年戰略構想”、沙特“2030願景”等多國發展戰略正在同“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緊密對接,在政策層面達成了廣泛合作共識,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合作開拓了新的合作途徑。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血脈經絡”要想富,先修路。資料顯示,沿線國家約有5億人無法用電,接近半數人口享受不到網際網路服務,數以億計的人缺乏安全飲用水。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14-2015)》報告,“一帶一路”的54個沿線國家中,有40個國家的綜合基礎競爭力指數低於5分(相當於百分制的70分),有50個國家的基礎設施競爭力指數低於綜合基礎競爭力指數。顯然,不連不通、連而不通、通而不暢的現象是制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痛點”之一,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此種語境下,推進設施聯通有利於突破發展瓶頸,有利於加快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有利於改善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環境,促進優勢互補、實現共贏發展;有利於儘快取得早期收穫,堅定沿線國家和地區對“一帶一路”的信心。三年多來,中國發揮在基礎設施及相關領域建設的優勢,積極推進鐵路、公路、港口、電力、通信等互聯互通建設,一批鐵路、公路、港口、原油和天然氣管道、跨境陸路光纜、國際海纜項目建成投入使用,造福各國人民。放眼現實,地理上的障礙在不斷被打破,互聯互通在一步步成為現實。類似于中老鐵路、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都已開工建設,土耳其東西高鐵、匈塞鐵路、中俄油氣管道項目都在有序推進就是最好的例證。

  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是打開彼此市場的“金鑰匙”。古代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貿易之路,只有在貿易暢通的情況下才會産生設施聯通和資金融通的需求,也才會有民心相通的物質基礎。三年多來,中國與相關國家經貿關係更加密切,投資貿易日益便利化。在全球貿易持續低迷的背景下,2014-2016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以2016年為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9478億美元,佔同期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25.7%;服務進出口總額1222億美元,在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比2015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此外,中國企業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涉及多個領域,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為金融合作活水”。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無論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還是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融通,每一步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援。三年多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有關機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推動金融服務網路化佈局,創新融資機制支援“一帶一路”建設。絲路基金于2014年12月29日于北京成立,截至 2016年6月30日,已經宣佈了三單項目投資。數據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總額達9822億元人民幣。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已拓展到2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是“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的堅實支撐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搞好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必須得到各國人民的支援,必須加強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綜觀現實,“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水準差距最大、國家類型多樣、多民族與多宗教聚集區域,不言而喻,“一帶一路”想要行穩致遠,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互相欣賞、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文格局。三年多來,中國積極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教合作、旅遊合作、衛生醫療合作、科技合作和民間合作,類似于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圖書展等民間交流活動,不僅吸引了各地民眾的積極參與,也為“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廣泛的社會民意基礎。僅以旅遊一項為例,截至2016年6月30日,面向中國普通居民旅行開放免簽的國家和地區就有21個,實行落地簽的有37個,極大便利了不同國家的民間交往。

  “一帶一路”倡議是連接“中國夢”和“亞洲夢”、“歐洲夢”、“非洲夢”的紐帶,是實現沿線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共同追求的圓夢倡議。隨著“五通”的深入開展,“一帶一路”倡議已經獲得世界的充分認可與支援,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發自內心地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一條交流互鑒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更是一條著眼于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即將於北京召開的“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28個國家的國家元首以及政府首腦,110個國家的官員、學者、金融機構高層等各界人士以及來自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負責人和代表已確認出席論壇。可以想見,有三年多實實在在“五通”成果為支撐,必將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增添合作動能,共同將“一帶一路”打造成一份全球性的大事業,更好地造福世界,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羅建華)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