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以“中國智慧”譜寫共用共贏新樂章

2017年05月12日 15:55:28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員 陳新光

   敞開“襟懷” 內外聯動結成“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正處於深度的調整,是一個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並朝著有利於和平與發展方向變化的世界。“一帶一路”構想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的重大決策,形成構建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中國要通過“一帶一路”實現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具體來説就是與更多國家攜手建設以“五通”為核心內容的“一帶一路”,形成內外聯動、海陸統籌的對外開放新佈局:一是政策溝通。這是加強“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保障,以結成更為鞏固的“命運共同體”。

  二是貿易暢通。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建設自由貿易體系,共同探索新的開放開發之路,形成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三是設施聯通。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推動沿線各國共同推進交通、能源、資訊等國際骨幹通道建設,以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使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的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結成攜手發展的“利益共同體”。

   四是資金融通。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深化金融合作,共同推進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以及各國主權基金在“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中的資金引導作用,推進亞洲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五是民心相通。

   五是民心相通。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通過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動不同文明交流碰撞,以獲得包括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內世界各國的文化認同。

  握緊“拳頭” 匯聚各方力量共用共贏

  當前,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貨物貿易總額、製造業産值、外匯儲備均居世界第一。而在全球化和多極化仍在不斷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要把各方力量匯聚起來,開闢增長新動力,探索發展新路徑。

  “一帶一路”是順應時代要求而生,已得到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涉及亞歐非眾多國家和地區,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63%和29%。“一帶一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接受,一個古老大國的胸襟和風範在造福中國人民同時,必將造福更多的國家和人民。截至2017年1月,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500多億美元,成為帶動各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今年一季度,受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我國對外投資總額大幅下降近五成,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貨物貿易總額卻同比增長26.2%,逆勢上揚,態勢喜人。

   文明對話 共建文化交流互鑒平臺

  絲綢之路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産。早在上世紀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

  文明交流互鑒體現為經貿合作的互通與互補。“一帶一路”是歷史遺産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經貿合作之路,更是創新未來之路。絲綢之路開拓和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是在開放和融合中發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對話中前進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動中共生的,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前提下,文明交流互鑒更體現為創新未來的互利與共贏。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帶一路”的時空坐標。在這個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帶一路”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未來之路。中國人民願意絲路沿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與世界人民一道在民心相通、並存互補的基礎上建設新的社會治理結構,營造新的更加繁榮與和諧的世界文明秩序。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