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搭乘“一帶一路”快車才能彎道超車

2017年05月12日 15:54:42  來源:光明網
字號:    

   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西安分院院長姜萬軍

   “互聯互通”以貿易投資便利化推動全球化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設想3年多以來,得到了國內外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旨在歐、亞、非建立由鐵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氣管道、輸電線路和通信網路組成的綜合性立體互聯互通的交通和資訊網路,並通過産業集聚和輻射效應形成建築業、冶金、能源、金融、通訊、物流、旅遊等全方位、多産業的綜合發展經濟走廊,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來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最終形成歐亞大市場,推動全球化的紮實推進和落地。

  對於中國的國有和民營企業而言,“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全方位對外開放,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市場和産品(服務)市場,不斷提升自身的生産率水準和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於相對發展比較落後的西部地區,由於是發展洼地、價值洼地,未來潛在發展空間巨大,有可能吸引各類外來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聚集,實現彎道超車。

  具體而言,近期的機會至少包括(1)借助設施聯通的大力推進,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因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這裡基礎設施不僅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也包括輸油、輸氣管道,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等能源基礎設施,更應該包括跨境光纜等通信幹線網路、空中(衛星)資訊通道建設。(2)借助貿易暢通的推進,參照國際經驗和國內先進地區的經驗,全面梳理各類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制度,消除障礙,補齊制度建設的短板,營造各類企業一視同仁的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幫助各類企業(包括國企、民企、外企等)走出去、引進來。(3)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加速資金融通的東風,緩解本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融資難、融資貴的短板。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精河縣從對外開放的“末梢”變成了開放前沿,這片熱土,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戰略中找準定位,全力提速。(阿曼叫爾阿依旦攝/光明圖片)

   “揚長補短”借勢一帶一路彎道超車

  對於廣大西部地區各級政府決策者和民營、國企的企業家,要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在認真厘清本地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揚長補短,實現追趕超越。

  根據我們最近3年在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等地的深度調研發現:西部地區的主要優勢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區位優勢。廣大西部地區,地處向西開放的前沿,是陸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節點。這些地區也是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必經之地。憑藉區位優勢,西北地區可以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産業園區為合作平臺,共同打造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使之成為中國及沿線國家,特別是西部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2)資源優勢。廣大西部地區,幅員遼闊。除了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屬、貴金屬、稀土等自然資源外,還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不僅如此,特色植物等農業資源也很豐富,如蘋果、獼猴桃、梨、葡萄、枸杞、棗等特色水果,馬鈴薯、百合、啤酒花、棉花等特色農産品,以及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鎖陽等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此外,西部地區還保留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包括周、秦、漢、隋、唐、西夏王陵等王朝遺址,如兵馬俑、漢陽陵、茂陵、昭陵、乾陵;法門寺、敦煌、麥積山、嘉峪關、玄奘之路等為數眾多的人文歷史景觀群落,以及如秦嶺、壺口瀑布、雪山、雅丹地貌、戈壁大漠等自然風光,所有這些都是不可複製的獨特旅遊資源。西部地區還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資源,如,華陰皮影、鳳翔泥塑、剪紙、戶縣農民畫、古民居遺存,以及眾多其他多種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等。我們的調研發現,上述豐富的各類資源還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效力。

  雖然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各種不同的説法,但共性的短板主要有兩個:

  (1)意識短板。有相當比例的決策者(包括企業和各級基層政府部門)有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不斷進取的創新和奮鬥意識,抱著“湊合、將就”的心態,遇事以各種客觀理由“推、擋、拒”,不願意與時俱進地持續改進。留戀、固守原有經營模式、管理方式和制度,吃老本。有些基層官員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不作為的修仙態度,往往成為消解改革、乃至抵觸改革的“絆腳石”。

  (2)能力短板。對於政府決策者、企業家和創業者而言,要想實現企業和組織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採取前瞻性和創新性的策略和行動,才能爭取持續的競爭優勢。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是,決策者要有足夠強的自身能力和所在機構的組織能力。這些能力至少包括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兩個方面。其中,認知能力又進一步分為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發展大勢的把握能力(認知和把握大勢可以領先一步提前謀劃佈局),和對於所服務對象(包括消費者)的真實未滿足需求的深刻理解的能力(可以發現潛在的市場機會和藍海)。執行能力應該包括決策者個人的領導能力(可以幫助組建和維持高效的管理團隊);和所在企業(機構)的組織能力建設,持續的組織能力建設是為了保證企業把認知能力發現的商業(發展)機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變成實實在在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幹字當頭”以實幹贏未來

  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西部地區的決策者們,必須在梳理本地優劣勢的基礎上,開拓思路、擺脫慣性思維,揚長補短。具體而言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發力。

  (1)提振精氣神,幹字當頭

  無論是地方政府部門的決策者,還是一線企業的決策者,特別是“一把手”,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作為持續改革的關鍵責任人,不僅親自抓、帶頭幹,還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不做推諉派,不做逍遙派,不做應付派,不做糊塗派。要幹字當頭,真抓實幹、埋頭苦幹、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幹。不能簡單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更不能紙上談兵、光説不練。地處西部的一線決策者,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機遇,以實幹推動發展,以實幹贏得未來。

  (2)借助外援強化能力建設

  面對新常態、新問題,要不斷主動地自覺學習,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通過不斷學習,避免“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被動局面。

  在這方面,大學可以發揮獨特的基礎作用。因為大學,特別是綜合實力領先的研究型大學,具有優秀的師資團隊、高效的服務團隊,具有合作緊密和聯繫廣泛的國際合作網路,具有豐富的優質在校生和校友資源。這些大學應該主動推進自身的供給側改革,放下身段,接地氣,積極主動地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服務。大學應該逐步建成集創新人才培養、“一帶一路”發展智庫和創新産業培育示範基地三位於一體的,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資源的聚集和融通的大平臺。

  通過大學這一平臺,借助於學位教育和非學位在職教育,幫助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部門管理者,和為數眾多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決策者,不斷實現自身能力的更新和升級。借助智庫,研究當地政府和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幫助他們不斷提升組織能力,實現機構的爬坡過坎,轉型升級。此外,大學還可以利用在校學生和校友資源,深度參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創業實踐,培育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所需要不斷補充的未來企業家隊伍。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