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聚焦“一帶一路”丨侯永志:緊扣“一帶一路”機遇 提升區域協調開放水準

2017年04月29日 15:03:2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字號: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李海楠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多以來,相關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且正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一帶一路”在進一步改善我國發展外部環境的同時,也肩負著優化區域發展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使命。

  值此“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前夕,重新審視“一帶一路”將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帶來哪些重要機遇,從而更好地提升區域間合作開放水準,繼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顯得至關重要。就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  為應對區域協調發展新挑戰提供新契機

  中國經濟時報:近年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區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格局得到了一定優化,但不可否認,受資源稟賦、發展階段和體制機制等因素制約,區域協調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挑戰,該如何看待這些挑戰?

  侯永志:看待區域協調發展面對的挑戰,需要先搞清楚何為區域協調發展。

  首先,要看區域發展差距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從歷史上看,任何國家都存在區域發展差距,只是差距達到人們可接受的範圍內才能認為區域實現了協調發展。總體來看,本世紀以來我國區域差距開始縮小,但區域間發展水準的絕對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近年來還出現了差距擴大的短期現象。另外區域之間發展品質差異也較為明顯,東中西部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準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要看區域之間分工是否合理、競爭是否有序。所謂合理分工就是各地區的産業結構要與自身比較優勢相吻合。目前部分行業存在區域同構現象就反映出區域之間分工的不合理,這種不合理分工會導致産能過剩和資源浪費。所謂有序競爭就是區域之間的良性互動。現實中,區域都有各自相對的利益,容易出現為了自身利益採取惡意競爭的現象,從整體來看未必有利於區域協調發展。

  再次,要看區域之間合作是否有效。比如區域間能否共同面對和解決諸如環境污染、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等跨區域問題。雖然區域合作狀況不斷改善,比如京津冀統一交通規劃等,但很多地方都還無法實現這樣的合作,很多區域協作設想都很難實質性推進,實際上就是沒有真正把合作落到實處。

  從這三個方面對照區域發展的現狀,就可以更加深刻認識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挑戰。

  中國經濟時報:那麼,“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對應對這些挑戰又能帶來哪些積極影響?

  侯永志:雖然“一帶一路”建設更多地針對國際共同合作與共贏,但其對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同樣有著重要影響。“一帶一路”中的“一路”有助於帶動我國沿海地區利用臨海的先天條件,強化對外開放優勢;“一帶”則有助於帶動我國內陸地區的發展。應該説,“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將不斷深化向東開放,加快擴大向西開放,構建全方位主動開放的格局,釋放經濟發展的內在潛力。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簡稱《願景與行動》)裏規劃的經濟走廊和通道建設,有助於打通我國東中西部的交通聯繫。而在參與全球化方面,各區域也將利用交通便利化的優勢,更好地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比如中歐班列的開通對西部省份而言就是重大利好。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有助於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培育形成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增添新動力。此外,利用“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國內不同區域間在尋求地區分工方面也獲得了新的契機。特別是在各地的交通條件改善後,與全國市場乃至全世界的市場聯繫將更加方便,生産要素和資源可以更好地優化配置和利用。中西部地區也需要抓住這個機遇,進一步提升交通、通訊、電網、管道等基礎設施水準,顯著增強沿線經濟帶和城市群的連接性,形成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為要素集聚和産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促進協調開放:政策要具體,協調要有力

  中國經濟時報:《願景與行動》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中國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準”的要求,你認為,各區域該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帶一路”機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侯永志:實際上,按照《願景與行動》的有關要求,各省區市都制定了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方案和政策。其中,如何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並強有力地協調落實是關鍵。

  一是要很好地利用市場擴大帶來的機會。“一帶一路”建設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著眼于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鼓勵和支援各地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各地區如何利用好市場是關鍵。要研究清楚“一帶一路”建設所處的階段,根據實際情況清晰地制定好目標,規劃實施要杜絕籠統,要研究透目標市場需要什麼,從而能夠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

  三是要在産業發展上下功夫。即要根據目標市場發展産業,利用自身比較優勢,充分調動並優化配置各方資源,切忌出現新的産業同構問題,各區域要尋求分工合作,實現共贏。

  四是要研究資本的富餘情況。“一帶一路”提出了資金融通,作為建設的重要支撐,産業投入都需要資本。要認清的是,資本、技術以及産品是相互配套的。比如歐洲的資本對應的産品可能都是有著高技術投入的。

  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首先就是契合市場需求生産出適宜的産品,從而讓産品更好地“走出去”;其次就是將“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閒錢”用好。應該説,“利用好市場”和“配置好資本”是《願景與行動》對國內四大區域對接“一帶一路”建設提出有關要求的本質,也可以理解為各地尋求區域協調發展,更好地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的核心體現。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於新時期我國區域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和推進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的要求,那麼在制度層面,區域合作又存在哪些障礙?

  侯永志: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推進實施,是黨的十八大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內外發展形勢和區域經濟發展新變化作出的戰略新佈局。

  事實上,新時期的三大戰略背後都折射出了當前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一些制度障礙,比如財稅安排、公共服務不均等、績效考核機制等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那麼是否意味著區域協調發展背後釋放出了強烈的制度層面的改革需求?

  侯永志:在決定區域發展格局的各種因素中,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建立有效激發各地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各地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但是,由於目前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瑕疵,導致區域發展出現惡性競爭、産業同構等不協調現象。

  首先,完善財稅體制,形成合理有序的財力格局。進一步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將關乎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重大戰略安排的事項集中到中央,將規模性和外部性比較大的公共産品和服務事項明確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將地理邊界比較清晰的公共産品和服務明確為地方事權。在明確事權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並通過完善財稅體制,為中央和地方履行各自的責任提供財力保障。

  其次,政策要具體,協調要有力。比如,國家層面的總體規劃、各地區發展規劃及各層次專項規劃之間的銜接必須予以保證。而在規劃制定過程中,還要加強各部門、各地區的溝通,提高各類規劃的銜接性和相容性,其中,在現有機制下,要真正發揮有關機構的作用。此外,還要增強各類規劃的權威性。促進規劃編制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將規劃的編制、審議、實施、調整、監督等環節納入法治軌道。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明確規劃實施的進度要求和責任主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評估工作,把監測評估作為督促規劃落實的重要手段。

  總體而言,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本質就是要通過合作實現共贏,促進東中西部共同提高産業基礎,努力改變我國長期處於價值鏈低端的現狀,不斷提升産業鏈分工水準。為此,各區域就需要繼續推進合作與分工,利用“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在提升自身開放度的同時,促進區域間不斷深化合作。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