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航母就為解決南海臺海?別低估了中國的志向

2017年04月27日 08:15:23  來源:大眾網
字號:    

  原標題:[解局]新航母就為解決南海臺海?別低估了中國的志向

  首艘國産航母下水,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母時代”。距離1987年劉華清提出建設航母的規劃並展開相關論證,已經過去了整30年。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已經通過動畫和文字,看到了這艘航母的一些技術細節;本文我們重點聊戰略。

  畢竟,談及航母,國內外的輿論、學者甚至部分政策官員的第一反應,是將其與近海的海洋爭端和臺灣聯繫起來,認為中國發展航母就是為了奪回被佔島礁和收復臺灣。

  但這種想法不僅可能與事實不符,且低估了中國航母的真正戰略意圖。

  選項

  事實上,解決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絕非中國發展航母的主要動機,因為中國奉行和平解決爭端的政策;即便中國有心使用武力或強制手段解決海洋爭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平臺。

  首要原因,是中國軍事的政策選項比以前多了不少。

  先説空中力量。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戰飛機,是殲10、殲11、蘇27、蘇30等組成的三代機群,作戰半徑都在1500公里左右甚至更高,已不是“短腿時代”。無論是釣魚島,還是南沙群島,均在中國陸基戰鬥機的有效半徑之內。今後,隨著殲-20等四代機的大量服役,在東海及南海維持優勢制空權,更不在話下;

  論導彈,中國對周邊國家則有壓倒性優勢。中國岸基巡航導彈、短中程彈道導彈,可以通過對特定海域的飽和攻擊嚇阻對手。同時,中國近海水聲情況複雜、海洋地理特殊,是中國基洛級、元級及宋級等靜音潛艇活動的理想之所,中國利用這些潛艇可有效牽制對手的水面艦艇;

  論水面艦艇,中國的戰力和可用性也越來越強。052B、052C等型中國自主研發的驅逐艦,和從俄羅斯引進的四艘現代級驅逐艦,防空、反潛、反艦等綜合作戰能力較強,可在近海遂行海上對抗、封鎖、火力支援等作戰任務;已開始大批量生産的052D型驅逐艦,具有更強的海上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其區域防空系統,更被譽為中國版的“宙斯盾”。

  所以,在近海,中國武器庫擁有如此多的選擇,何須“勞煩”航母?

  長短

  不選擇航母解決海洋爭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近海作戰其實並非航母所長,用其解決海洋爭端,效價比有點兒低。

  大家都知道,航母是遠洋作戰的主要平臺和利器。而在東海、南海這樣的近海,受制于空間的限制,航母的作戰效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況且,與龐大的陸基戰鬥機群相比,航母搭載的幾十架艦載機所能發揮的作用,並不顯眼。

  同時,航母在近海作戰的風險卻很大。在東海、南海這樣的瀕陸海區,航母極易遭到岸基雷達、電子偵聽站和偵察機等的監視和跟蹤,也容易遭到陸基戰鬥機、巡航導彈、潛艇等反介入力量的打擊。一旦開戰,它在近海不僅可能發揮的作用有限,且容易成為“人質”。

  此前,在南海特別是南沙海區,由於中國戰場建設比較滯後,相關力量存在比較薄弱,對航母有一定的需求。但隨著南沙島礁擴建工程的展開,以及越來越多水面艦艇、空中力量等的存在,在南海部署航母的必要性也沒那麼大了。當然,南海相關的基地,依然是航母停泊或補給的可選之所。

  至於解決臺灣問題,航母也非主要作戰力量。如果出現緊急情況,中國航母打擊群大可在臺灣以東太平洋海域開闢外線戰場,迫使敵方“東西兼顧”以緩解大陸的正面壓力,同時牽制可能的干預力量,配合內線作戰。航母對於解決臺灣問題當然有用,但屬於“配角”位置。

  鋻於中國應對海洋爭端日益多元化的作戰平臺和方案選項,一些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仍盲目地“對號入座”,顯然也太過低估了中國航母的志向。

  當然,也不能排除別有用心的人為了繼續炒作“中國威脅論”,而對中國航母進行有意誇大其詞的解讀或“捧殺”——比如今天的印度媒體,就以“印度洋的新威脅:中國將建造至少六艘航母”為題,渲染一番。

  

  那麼,在未來,中國的航母究竟會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