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首艘國産航母到底牛在哪兒?一篇文章告訴你

2017年04月26日 13:28:42  來源:環球網
字號:    

  儀式完成,插滿紅旗的中國首艘國産航母26日被拖出船塢,穩穩地停靠在碼頭上。這艘5萬噸級的巨艦讓中國完整掌握了建造大中型航母的經驗和技術,中國軍事專家李傑強調説,儘管它外形看上去與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頗為相似,但它絕非西方所説的“俄制航母的山寨版”。

  船塢漂浮式下水,最穩妥的下水方式

  據介紹,下水儀式是艦艇建造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根據艦艇情況和船廠設施,通常分為多種模式。例如最常見的是從船臺上縱向沿滑軌入水,驅逐艦、護衛艦等主要軍艦都是採用這種方式。儘管數千上萬噸的鋼鐵船體滑入水中時場面頗為壯觀,但這種下水方式會對船體造成劇烈衝擊,甚至可能對裝艦設備構成損傷。而受部分船廠條件的限制,一些中小型艦艇還採用更特殊的側滑下水方式,例如美國馬利內特造船廠建造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就採用這種激進的下水模式,水花四濺,極為壯觀。

  不過對於航母這樣數萬噸級的龐然大物來説,通常會採用更穩妥的船塢漂浮式下水,即先向封閉的船塢中注水,待航母穩定地浮在水面後,再打開船塢閘門,把航母從船塢拖到指定位置。美國新一代核動力航母首艦“福特”號同樣是採用這種下水方式,雖然準備時間較長,會額外佔用寶貴的船塢,不過對於航母此等國之重器來説,“這都不是事兒”。

  據稱,遼寧艦也曾停泊在同樣的位置進行最後的舾裝。根據遼寧艦的經驗,未來這艘航母還將在這裡停泊一兩年,完成艦載武器、電子設備等子系統的安裝調試。因此也有人形容説,航母下水只是建造好了“毛坯房”,而舾裝才是“精裝修”。

  側面看:艦島有變化,滑躍角度有增加

  國産航母的外形與遼寧艦相差不大,同樣採用滑躍起飛方式和設有高大的艦島,但若仔細分辨,仍能看出新航母的艦島已有變化。最明顯的標誌是它採用了不同的相控陣雷達罩,雷達天線的安裝位置與宙斯盾戰艦類似,能更好的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監視周邊空情。此前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猜測,新航母可能採用了與052D型中華神盾驅逐艦相同的相控陣雷達,後者的探測距離遠達400公里,相比遼寧艦已有明顯提升。此外新航母艦島的整體佈局也簡潔了許多,不再像俄式艦艇那樣在上層甲板擁擠著各式雷達天線,顯示出中國海軍在電子設備整合能力上的飛躍。

  有媒體稱,新航母的滑躍甲板上翹角度從遼寧艦的14度改為12度。儘管肉眼很難分辨這樣的變化,但相關説法並非沒有道理。據介紹,採用滑躍起飛模式的航母,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到底設為多少,往往需要根據主力艦載機的性能以及使用經驗進行調整。例如最早採用滑躍起飛方式的英國無敵級航母的前兩艘,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最早都是7度,直到三號艦皇家方舟號才吸取使用經驗,改成12度。如今英國採用F-35B垂直起降戰鬥機的新一代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上翹角度為13度。而印度超日王號航母使用米格-29K戰鬥機,飛行甲板上翹角度為14度。因此中國海軍根據遼寧艦的實際使用經驗,微調飛行甲板的上翹角度並不為奇。

  上面看:飛行甲板面積增大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網站曾多次通過衛星仔細觀察中國國産航母的建造進展。通過對比這些從上方拍攝的衛星照片,可以發現國産航母相比遼寧艦,在飛行甲板上也有細微的變動。中國航母專家李傑介紹説,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改動,它們可以極大提高航母艦載機的運作效率。

  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出,國産航母的艦島長度明顯縮小,從而為艦首前部停機區騰出更多空間。對於這類採用滑躍起飛模式的航母而言,由於前部的上翹甲板無法停放飛機,限制了航母的停機區面積,不但導致飛行甲板上能停放的戰機數量偏少,同時艦島前部過於狹窄的甲板空間還容易導致調度不便,直接影響艦載機出動效率。

  俄羅斯專家也承認,當年蘇聯在建造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時,對於航母的運做機制缺乏經驗,因此飛行甲板的設計不夠完善。它的姐妹艦“庫茲涅佐夫”號由於艦載機數量長期不足,這個問題在俄海軍中暴露得尚不明顯,但在中國海軍近年來的高強度訓練中,飛行甲板的利用問題就顯得越發突出。

  李傑認為,通過增加停機區以及優化飛行甲板功能區的劃分,可以大幅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從而變相增強國産航母的實戰能力。在這方面,美國“福特”級航母已有豐富經驗。實戰經驗顯示,限制戰機出擊效率的關鍵之一是彈藥升降機和彈藥挂載環節。美國海軍的評估顯示,福特級航母通過增加停機區面積,並重新規劃升降機、加油挂彈等集中作業保障區域,在飛行甲板面積相差無幾的情況,將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從尼米茲級的每天140到160架次猛增到180到220架次,相當於增加了1/3的艦載機。李傑表示,尤其是通過優化飛行甲板的功能區劃分,以提高艦載機效率是各國早已證明的、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這樣的改進不但有助國産航母的戰力提升,同時對進一步挖掘遼寧艦的潛力也大有裨益。

  裏面看:內部結構更多調整

  除了這些能直接看到的地方,國産新航母的更多改進是在看不見的內部。李傑介紹説,根據過去幾年對遼寧艦的使用經驗,中國海軍對航母內部艙室的結構佈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針對性地在國産航母上進行了改造。例如蘇聯建造“瓦良格”號時,在艦首飛行甲板的下方安置了12枚體積龐大的SS-N-19重型反艦導彈,擠佔了大量內部空間。而根據中國海軍需求建造的國産航母無須配備此類武器,這些空間可以容納更多其他裝備或改善艦員的生活環境。西方媒體猜測,通過類似的優化設計,在排水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國産航母可以搭載36架殲-15戰鬥機,比遼寧艦多出一半。此外,國産新航母的部分內部艙室和彈藥運送通道等可能也經過了重新設計,並增加了航空燃油等作戰物資的儲備,以提升航母的持續作戰能力。

  美國全球安全網站則認為,中國國産航母在資訊收集、作戰指揮和控制系統等電子系統上的改進可能性也很大,畢竟近年來中國國防工業在此領域的快速突破引人注目。而且相比縮小艦島、擴充機庫等大動干戈的改裝,電子設備可以利用模組化設計,方便快捷地更新換代,從而讓中國航母的作戰軟實力方面能始終保持領先——這些先進電子裝備同樣可以用於遼寧艦的升級上。李傑也表示,遼寧艦雖然在原始設計上有些不盡如人意,但艦體壽命仍較年輕,可以在未來的中期改造時複製國産航母的這些成功經驗,使其戰鬥力得到充分發揮。

  國産航母下水乃至服役的意義

  李傑表示,這艘國産航母對中國的更大意義,在於中國得以掌握了設計和建造大中型航母的全套經驗和技術。航母的建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正如當年烏克蘭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形容如何才能造完“瓦良格”號時説的那句話:“我們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只有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航母的建造難度,從印度、法國國産航母的艱難建造歷程也得印證。法國自行建造的“戴高樂”號航母從1989年鋪設龍骨,直到1999年才正式成軍,服役後的相當長時間裏依然是故障不斷。印度國産航母“維克蘭特”號從2009年開工後進展緩慢,服役時間至今仍遙遙無期。

  如果國産新航母的測試和服役進展順利,將為中國未來更大型的航母建造奠定基礎。外界猜測,中國正準備建造排水量更大、採用彈射起飛模式的新型航母。香港商報稱,中國海軍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馬偉明少將此前透露的資訊顯示,中國在艦載機電磁彈射技術上與美國相當甚至更勝一籌。美國海軍的經驗顯示,這种先進的彈射技術,可以成倍地提高艦載機的出動效率,從而極大增強航母的實際作戰效能。

  另一方面,這艘國産航母未來服役後,中國將超越俄羅斯、法國等海洋強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雙航母戰鬥群。這不僅讓中國擺脫了航母使用上的捉襟見肘,而且還能得以演練兩個航母戰鬥群相互掩護、配合與協同作戰的能力,讓中國朝著海洋強國的方向邁出更堅實的一步。

特別推薦: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