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永葆本色的勞動模範汪昌祥

2017年04月24日 13:52:12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字號:    

  願將春雨化甘霖,樂送玫瑰聞余香

  ——永葆本色的勞動模範汪昌祥

  汪昌祥,紮根偏僻貧困山村小學40多年的一名普通鄉村教師,把畢生的青春和才華奉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身患癌症17年來,始終堅定“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為村裏的孩子當好一天教師”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燃起大山深處那簇最明亮的燭光。先後榮獲西寧市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啟功教師獎”等榮譽稱號。

  2014年退休以來,汪昌祥退休“不褪色”,仍然堅持致力於“願將春雨化甘霖,樂送玫瑰聞余香”的公益事業,多方奔走爭取善款100多萬元,開展愛心扶貧、助學、助殘、助老等活動。他的事跡影響和感動著身邊各行各業的人,許多人學習他、追隨他,並成立了以他領銜的“汪昌祥愛心服務團隊”。

  矢志不移的堅守

  1974年,初中畢業的汪昌祥毅然回到家鄉——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尼麻隆村任民辦教師。由於村子小、學生少,山村小學僅是一個只有兩名教師的教學點。當時的教學條件很差,老師學生都擠在昏暗狹小的教室裏,用泥土砌成的土臺子就是學生的凳子,幾塊木板一拼便是課桌了。這樣艱苦的教學和生活環境,讓汪昌祥更加明白:要想改變山村貧困的現狀,就必須讓山村的孩子們上學走出大山。

  上世紀80年代初,外出打工成為農村人掙錢致富的新捷徑,農民紛紛外出打工。農村出身的汪昌祥,每月只有30多元的工資,家裏花銷常常捉襟見肘。一天,他懷著矛盾的心情離開了學校,跟著鄉親們外出打工,幾天就掙了他在學校一個月的工資。幹了一星期後,汪昌祥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學校裏那些渴望知識“嗷嗷待哺”的孩子,經過深思熟慮,他還是回到了學校,因為他堅信:貧困山村只有教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1986年,上級部門推薦汪昌祥去任副鄉長,很多人都認為,這對他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他細細思量後,還是選擇當教師,他説:“我捨不得這些孩子。”

  40多年來的教育生涯,汪昌祥培養出了一批批合格的學生。僅有100戶人家、450人的小山村,先後走出北京工業大學、上海電力大學、西北水電大學、武漢大學等70多名大學生。汪昌祥深信:知識改變命運,這些孩子將來也能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頑強不屈的抗爭

  汪昌祥常説:“學生是我的命根子。”尼麻隆村的父老鄉親把孩子交給了他,他就是用父母之心看待每一個孩子。學生們誰的頭髮長了,他親自帶了推子、剪刀理髮。

  在一師一校的村辦小學,汪昌祥經常把學生們帶到河灘上、樹林裏,帶到山坡上、羊群中,讓學生親自觀察,親手實踐,有的放矢地開展戶外教學……從精心備課到認真上課、細心批改作業到課外輔導,他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教學上,傾注在每個學生身上。

  1991年,是汪昌祥生命中最殘酷、最無情的一年。在秋收打碾季節,他的妻子被一輛失控的拖拉機撞成小腿粉碎性骨折。在醫院照顧妻子的日子中,劇烈的胃痛迫使他在照料病人的間歇拍了一張片子,結果卻如晴天霹靂,醫生告訴他,他得了胃癌。為了治療胃癌,他接受了胃大部切除術。

  除胃癌外,汪昌祥每天還遭受著丙肝、低血壓、膽囊炎、椎基底供血不足等7種疾病的折磨,與病魔抗爭的22年,他先後住院30余次花費20多萬元。他憑藉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決心抗爭命運,可怕的病魔並沒有將他擊倒。“他生命力太強了!”他的同事們這樣感嘆説。

  大愛無疆的奉獻

  有一天,汪昌祥到縣城某單位辦事時,向單位領導訴説山村小學辦學條件差,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輟學情況嚴重。領導聽後,決定為這些學生捐助一些學習用品。此次捐助的物品雖然數量並不大,卻給了他一個啟示:向條件優越的單位和富有愛心的人士進行募捐,請求援助山村孩子。

  此後,汪昌祥背著家鄉的新洋芋、鮮豆角、炒大豆等土特産跑到一些機關、學校、工廠“化緣”,募捐範圍向省城西寧延伸。團省委、省教育廳、省教育發展基金會、省民政廳慈善總會、62201部隊等,都是他多次去過的地方。憑著對教學工作的滿腔赤誠,憑著戰勝絕症的堅強意志,憑著慈善公益事業的方興未艾,他像無私的陽光滋潤萬物,如陽光般奔走了26年。

  退休後,快60歲的汪昌祥到省教育廳發展基金會做起了一名志願者,通過牽線搭橋,爭取一筆筆善款,促成一個個資助對子,把一份份陽光般的溫暖送到了貧困學生家中,為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

  在汪昌祥眼裏,那些山區的學生就是一個個寶貝疙瘩,學生有困難,千方百計地給予幫助。前些年學雜費負擔重,孤兒曹正成、曹洪強、曹蘭武等一批困難學生學費無法得到保障,汪昌祥聯繫到62201部隊,解決了15名貧困生的上學問題。

  汪昌祥還從省教育廳爭取到了50萬元資金修建校園、置辦文體器材,聯繫省教育發展基金會、團省委及多方社會力量,使300多名孩子圓了上學夢;河南商會、山西商會、中油集團、青海慈善總會、江蘇南通愛心人士等資助了100多名貧困生……4年時間他和他的“愛心團隊”為扶貧助學爭取捐助物資總價值100多萬元。

  2016年,為更好地幫助汪昌祥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湟中縣多巴鎮在多巴社區設立了汪昌祥工作室。2016年12月,青海省總為“汪昌祥愛心志願服務隊”命名授牌並給予3萬元愛心捐助。

  永不褪色的旗幟

  汪昌祥用真誠的付出換來充實的人生,廣受學生及家長的好評,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尊重和有關部門的褒獎。他先後榮獲“青海省優秀輔導員”“湟中縣勞模”“西寧市優秀教師”“青海省優秀教師”“西寧市勞模”“全國模範教師”“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啟功教師獎”等榮譽稱號。

  2016年,青海省總授予汪昌祥愛心志願服務隊“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2017年4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

  汪昌祥在身患絕症的情況下,用孱弱的身軀、用熾熱的愛心、用不懈的追求塑造了高原山村教師的光輝形象。面對獎牌、證書、鮮花和掌聲,他始終淡然自若,寵辱不驚。他説:“此生此世,我只鍾情教育。”

  如今,汪昌祥繼續發揮著勞模的示範引領作用,以勞模的責任和擔當,傳承和弘揚著助人為樂、敬老愛幼的中華民族美德,用甘於奉獻的人間大愛精神彰顯“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勞模本色,用心血播種著希望,演繹著退休不退職的精彩人生,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在青海高原大地上高高飄揚。(邢生祥)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