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國工匠篇|鞍山勞模田印福:技術能手的勵志故事

2016年09月29日 08:52:0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國工匠篇|技術能手的勵志故事 鞍山訪勞模田印福

  田印福在PLC調試工作方面非常專業。圖為田印福現場操作PLC控制系統實訓裝置。(台灣網 李帥 攝)

  台灣網9月28日訊 (記者 李帥)他是中國三冶集團電裝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主任,在一線崗位業精於勤,獨當一面。田印福的背後,有著太多的不易,三年馬棚裏的學習生活讓他的成才之路顯得充滿艱辛。雖然接觸不多,可是從他身上,記者卻能夠感受到一如既往的生命熱情,以及認真刻苦的孜孜以求。

  求學之路艱辛 不忘鑽研科學愛好

  早年,田印福的生活環境可以用嚴峻來形容,據他回憶,小學時代的就學條件一直相當簡陋,一二年級還有一所能夠稱之為房子的場地供學生們學習讀書,等到三年級“房子”都不復存在,村子裏臨時調動資源,將可以利用的馬棚騰挪出來,改造成課堂,這種“寄居”生活整整持續了三年。

  田印福家中有兩位姐姐,作為弟弟的他雖然也要經歷貧苦,但小時候父母姐姐時常的牽掛和關懷總在溫暖著他。剛上初中的時候,他開始騎自行車上學,可是情況也沒有改觀多少,有時趕上下學天黑,他只能一個人走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路上,顛顛簸簸中小心翼翼地注意不出什麼意外。後來,他也和同學們兩兩結伴、三五成群的一起摸黑騎行,可就是這樣,摔倒也是家常便飯。一到下雨天的時候,農村的土路泥與水混合著,一股腦兒的往車轱轆上粘,當時年少的他推也推不動、挪也挪不了,這時最後的辦法往往是叫來大人,趟著泥水、把車子扛起回家。下雪天也是需要忍耐的季節,田印福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天寒地凍的時候,室外的嚴寒讓他的耳朵針扎似的疼,延續下去就是漸漸失去感覺,等到回家的時候總會慶倖耳朵沒凍掉,其中有一次耳朵凍起泡足足兩三個月才好。

  在艱苦的環境中,田印福也在逐漸培養著自己的興趣愛好。他説,在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不知道從哪找來一個小電動機,看著同學在旁邊搗鼓,他心裏邊直癢癢,最後花三毛錢買過來。因為覺得好玩,就開始自己琢磨怎麼發電,怎麼帶動一些東西,拿來物理書照做卻不得其門。這個疑問一直保留到中學,通過學習電學方面的原理,總算弄明白了其中的奧秘。

  業餘時間自學 攻關研發多項革新技術

  類似的事情在他的經歷中很多,包括加入工作的起初幾個年頭,據他的同事自動化分公司傳動室主任劉東濤説,剛入廠的時候田印福學歷是中專,為了應對工作中的需要和安排,他拿出業餘時間來,通過自學考上本科。在電氣行業更新換代較快的行業格局下,在技術上不止能跟得上,而且能夠細緻、精準的解決業務問題。

  20年來,田印福先後完成高爐、熱軋、煉鋼、冷軋、燒結、石油、化工以及節能、環保等領域國家重點攻關項目80余個,攻關研發的很多革新技術相繼在鞍鋼、淩鋼、酒鋼、本鋼、通鋼、中國一重等大型企業得到廣泛應用。現在他是同事間交口稱讚的對象,領導非常信賴的技術大拿。對於這些年走過的坎坎坷坷,乃至工作中經歷的大小考驗,他認為,意志品質以及“珍惜”二字非常值得重視,包括珍惜青春,珍惜父母的愛。

  提到工匠精神,他認為,現在新的工匠們需要傳承上一輩工作者的認真、有耐力和精益求精,在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術水準的基礎上,與職業技能、創新意識相結合,如此精雕細琢才能夠適應時代需要,在匠心獨運中譜寫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

  (本文部分內容根據電話錄音整理)

  

  田印福接受“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遼寧行記者採訪。(台灣網 李帥 攝)

  

  田印福曾獲得“全國職工技術創新獎”、“海峽兩岸創新成果展金獎”、“遼寧省十大創新成果獎”、“鞍山市科技進步獎”等獎項40余項,榮獲“遼寧省節約環保標兵”、“遼寧省勞動模範”、“遼寧好人”、“全國勞動模範”等諸多稱號,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圖為田印福展示的部分榮譽。(台灣網 李帥 攝)

  

  2014年,田印福被遼寧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授予“最美遼寧工人”榮譽稱號,為了弘揚田印福的精神,中國三冶集團黨委發出了“遠學郭明義,近學田印福”的倡議。(台灣網 李帥 攝)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