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永不褪色的勞動模範——記“全國啟功教師獎”獲得者、最美鄉村教師汪昌祥

2017年04月24日 13:55:0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汪昌祥,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攔隆口鎮尼麻隆村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他一直紮根偏僻的貧困山村小學,傾注全部心血教書育人,在艱苦的鄉村教育戰線上任教40多年,把畢生的青春和才華奉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特別是身患胃癌17年來,他仍執著堅守在鄉村教學的第一線,始終堅定“只要活著一天就要為村裏的孩子當好一天教師”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燃起大山深處那簇最明亮的燭光。他先後榮獲西寧市勞動模範、“全國啟功教師獎”和“特別關注鄉村最美教師”等諸多榮譽稱號。

永不褪色的勞動模範

  在完成教學工作之餘,汪昌祥還致力於“願將春雨化甘霖,樂送玫瑰聞余香”的公益事業,多方奔走爭取善款,開展愛心扶貧、助學、助殘、助老等活動,共籌措款物折合100多萬元。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人民教師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體現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對黨的教育事業的無比忠誠,是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典範和楷模。他的事跡影響和感動著身邊各行各業的人,許多人學習他、追隨他,並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汪昌祥愛心服務團隊”。

永不褪色的勞動模範

  矢志不移的堅守

  1974年,初中畢業的汪昌祥毅然回到家鄉——湟中縣攔隆口鎮尼麻隆村任民辦教師。尼麻隆村四面環山,十分偏僻,是個純腦山村。由於村子小,學生少,這裡的學校只是一個只有兩名教師的教學點。當時的教學條件很差,老師學生都擠在用竹簾隔開的昏暗狹小的教室裏,用泥土砌成的土臺子就是學生的凳子,幾塊木板一拼便是課桌了。這樣艱苦的教學和生活環境,讓汪昌祥更加明白:要想改變山村貧困的現狀,就必須讓村子裏的孩子們上學走出大山。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外出打工成為農村人掙錢致富的新捷徑,人們紛紛外出掙錢。汪昌祥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他當民辦教師每月只有30多元的工資,家裏花銷常常捉襟見肘。一天,他終於懷著戀戀不捨而矛盾的心情離開了學校,跟著鄉親們外出打工,幾天就掙了他在學校一個月的工資。幹了一星期後,每當晚上休息時,汪昌祥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學校裏那些渴望知識而“嗷嗷待哺”的孩子,經過深思熟慮,他還是回到了學校。因為他堅信:貧困山村只有教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才能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

永不褪色的勞動模範

  後來,汪昌祥在山村教育這片陣地上揮灑汗水,辛勤耕耘,堅持了下來。1986年,上級部門推薦他去任副鄉長,很多人都認為,這對他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但他細細思量後,還是選擇留下來。他説:“我捨不得這些孩子”。他用人生最美好的40年,兌現著對黨的承諾,兌現著對農村教育事業和孩子們的承諾,擔當著他對教書育人崗位的敬畏和責任。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鄉村教師,汪昌祥最欣慰的是:40多年來的教育生涯,培養出了一批批合格的學生。僅有100戶人家、450人的尼麻隆村,先後走出來70多名大學生,他們中先後考入北京工業大學、上海電力大學、西北水電大學、武漢大學等等,這其中不乏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汪昌祥深信:知識改變命運,這些孩子將來也能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