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郭青雲:30年初心不改 駐紮高原傾盡心力做科研

2017年04月14日 15:15:22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郭青雲:30年初心不改 駐紮高原傾盡心力做科研。視頻剪輯:綦智鵬

  “在青海三十年了,有太多無法割捨的感情!”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年?而郭青雲選擇把她為數不多的三十年獻給自己心愛的植物保護事業。

  作為青海省自然科學農學學科的帶頭人,郭青雲紮根青海高原,行走在田間地頭。就在這田間阡陌、雜草群落間,郭青雲帶領她的科研團隊開展“北方農田惡性雜草區域性防控技術體系”、“農林重要雜草鼠害監控技術研發”、“油菜田草害綜合治理技術”等課題研究,成功研製出油田清,油草枯等一次性除草劑,攻破了我國春油菜區草害重、除草難的技術難題……

  傾力親為三十年,孜孜不倦三十年,郭青雲用雙腳丈量西部土地,用雙手呵護棵棵植物,初心不改,獻身植物保護事業,為農業增收增産保駕護航。

  大學畢業 義無反顧奔赴青海投身植保

  郭青雲與青海高原的結緣,還要從30年前説起。

  1986年,郭青雲剛剛大學畢業。她毅然放棄了人人羨慕的留校任教機會,選擇奔赴經濟及環境條件相對落後的青海,在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始了自己衷愛的植物保護工作。

  由於當時正值“七五”用人之時,郭青雲選擇了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湟中縣大源鄉朱家莊村蹲點,開展草害治理科學研究。

  蹲點的這五年,郭青雲吃在田間地頭,住在農牧民家裏。由於試驗基地地處偏遠,村裏交通不便,郭青雲時常一人背著噴霧器,從縣城到試驗基地朱家莊村步行三個小時投入田間工作。每每勞作一天,回到住處,已是半夜。

  “那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只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自己選擇的路,就要一步一個腳印去走”。郭青雲説,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是回想起青春在泥土裏行走的這五年,她還是倍感珍貴,“五年的時間,逝去的是我的青春,但磨練的是我的意志。”

  從祁連山河谷到柴達木盆地,從青海湖畔到黃河、湟水兩岸,郭青雲的足跡一刻都不停歇。憑藉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郭青雲出色的完成了各項科研任務,困擾青海農業的草害“四大蓋”得到了有效遏制。

  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 項目屢屢有突破

  1990年,剛剛榮升“媽媽”的郭青雲,作為主力隊員,又投入到“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她顧不上長時間接觸化學農藥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常常連續堅持在試驗室埋頭苦幹幾個小時。經過一次次的反覆試驗,郭青雲和隊友終於成功開發出麥田一次性化學除草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3年,郭青雲主持完成的青海省科技廳重大攻關項目“油菜田草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獲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該項目填補了國內春油菜一次性復配劑防除多種雜草的空白,研究成果在國內春油菜區屬首創,達到了國內領先水準,為青海農民增收、農業增産作出了突出貢獻。

  率團隊求創新 終獲“纍纍碩果”

  2005年,郭青雲率團隊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聯合,共同申報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項目。該項目于2006年成功被國家科技部立項,成為青海大學首個973前期研究專項。

  2010年9月,郭青雲帶領科研團隊創造性地提出“我國新型農作制下雜草監測與區域治理”設想,提交了一份近5萬字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順利入選國家“十二五”項目。郭青雲主持了雜草專題,項目獲近500萬元的經費資助。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2011年獲青海大學“農業有害生物防控創新科研團隊”、“青海省農作物品種抗性鑒定中心平臺建設”榮譽。2013年獲批“農業部西寧作物有害生物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青海省農業有害生物重點實驗室”。2014年獲批“農業部農藥登記殘留試驗資質單位”。

  帶團隊講方法 竭盡全力培養年輕人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將團隊的力量全部調動起來,才是無窮的!”這是郭青雲常説的一句話。

  在郭青雲的科研團隊中,有許多年輕人的身影。為了不斷給青年人創造平臺,培養年輕骨幹,她節約所內其他開支,留出更多的資金支援青年人做科學研究。六年中,她先後送出260人次外出培訓交流學習,使他們的科研業務水準不斷提高、“當家作主”的意識不斷增強。 

  “都是過來人嘛,每一個年輕人都想要有好的發展前景,而我也是儘自己所能,給他們創造好的發展平臺,讓他們漸漸在科研中獨擋一面,擔起大梁!”。

  三十余載田間磨練,郭青雲帶領的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多次獲得了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郭青雲本人連續多年獲得青海大學及農林科學院先進個人、青海省三八紅旗手、2016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獎等榮譽。

  對郭青雲來説,青海儼然成為了她的第二故鄉。她説,再好的機會放在眼前,也無法動搖她為青海繼續奉獻的決心。今後的路還很長,她與她心愛的植保事業又將迎來下一個銳意進取的三十年。(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見習記者 包晗)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