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矇騙上級、糊弄群眾 新形式主義行政“假作為”引警惕

2017年04月10日 12:59:54  來源:半月談網
字號:    

  原標題:警惕新形式主義:行政“假作為”

  近期,半月談記者在基層採訪時發現,有的地方出現一種新的形式主義——行政“假作為”,危害日深。對這種行政“假作為”,人們這樣畫像:有的好比繡花枕頭一包草,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有的宛若水面蜻蜓,點到即止,身子沉不下去;還有的則屬套路高手,貌似賣力,實則裝樣,人到心不到……其要害在於“假”,矇騙上級、糊弄群眾。

  政績粉飾匠:有“真私利”的“假作為”

  “假作為”的要害在於“假”,有的不惜動用財政資金,只為一時面子好看。採訪中,記者了解到這樣一件事,獲悉上級部門將來觀摩,某縣有關部門緊急找到一家設計公司,為縣裏量身打造智慧項目,為了不誤工期,當即簽了合同,付了幾十萬元。正準備開工時,上級通知觀摩取消,地方頃刻間積極性全無,花錢的項目也就此緩下來。

  一些地方熱衷於打造“明星式”樣板工程。在某貧困山區的一個縣,當地將項目、資金等大量投放到一個村莊打造“樣板”工程,記者看到,一個村小組建起了佔地500平方米的村史館。距離城區較近的容易被選中“造星”,而記者在這個山區的一個邊遠村莊發現,其修村組路都要負債建設,每到春節臨近,施工方都會追著村支書討債。

  這個山區的一名鄉黨委副書記説,每逢上級領導來視察,地方優先安排到這種“明星”點上參觀,高曝光率下地方領導“政績”突出,提拔任用自然也快。自己所在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整村推進上,辛辛苦苦費了力氣,反倒成了表現一般的。

  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推進項目落地建設,不惜出具“假證明”。2016年環保部網站通報指出,2012年,有縣政府出具文件證明,除3戶搬遷工作在當年5月完成外,其餘250戶全部完成搬遷工作。然而,2015年底該省環保廳核實發現,僅72戶人家搬遷,181戶居民未搬遷。

  “假作為”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攫取一己私利。2016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一名縣領導認為自己會留任,於是要求對縣裏的個別指標擠水分,有關部門研究落實。但不久聽説上級部門擬調整其崗位,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當地又開會研究調整數據,最後這位縣領導也如願調任其他崗位。

  【專家點評】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搞面子政績工程是長期以來的頑疾,中央提倡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更多關注民生,以群眾滿意度為指標,已經讓此類“假作為”者的生存空間大大壓減。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須警惕其換副面孔出現,對“假作為”要發現一起,嚴懲一起,使其無容身之所、無立足之地。

  水面蜻蜓:脫離實際的“假作為”

  有些上級部門脫離實際,不僅自己“假作為”,有時還逼得基層也“假作為”,一些基層幹部説起來一肚子委屈。

  有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急於求成導致“假作為”。一位基層領導告訴記者,其上級部門提出整頓軟弱渙散基層組織,通知下發沒多久,就要求上報整改成效,排名靠後的還要挨批評。這名領導説,軟弱渙散基層組織非一日而成,班子重組、整改都有程式,需要一定時間,絕非一蹴而就。但面對一些部門“早上栽樹、下午就要乘涼”的做法,基層不得不“假作為”,“撥幾萬元把辦公場所整修一下,再搞點資料擺到裏面”。

  調查研究是正確決策的基礎。有的“假作為”者丟掉了這一法寶,導致制定的政策規定不符合基層實際。

  “決策拍腦門,執行拍胸脯,失誤拍屁股。”一位縣級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長告訴記者,省裏職能部門下撥專項經費購買圖書,嚴格規定書目和數量。然而,政策制定者並不了解適合低齡孩子的圖書有限,一到三年級的教學點為了湊足規定的數量,不得不採購初高中學生才能讀的書,有的則索性同一本書採購幾十本。“書大多用不上,一買回來就鎖進櫃子。”這名分管領導不得不以“假作為”應對,她讓學校用項目款採購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電子圖書,上級部門來檢查時,就從已經採購的學校緊急調書應付。

  若缺乏調查研究,好經也會被念歪。作為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惠民工程,近年來財政對農家書屋加大投入,但是一些地方書籍配備缺乏針對性。有一個村莊靠天吃飯,沒有水源可供灌溉,村中數十戶人家要到幾公里外買水吃,農家書屋裏卻擺放著《無公害水稻安全生産手冊》《大宗淡水魚養殖技術200問》等。

  還有的則是習慣了命令式工作方式,只管發號施令,不管如何落實,導致具體做事的幹部也不得不“假作為”。某縣一名幹部到貧困村扶貧,按照當地規定,他每月絕大部分時間要駐在村裏。“一方面要精準扶貧,一方面原單位的活一點沒少,咋可能長駐?”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有部門到一貧困山區暗訪,問扶貧幹部在哪,貧困戶抬手一指墻上的聯繫卡説:“扶貧幹部在墻上。”

  “政策不接地氣,只會是上面喊一喊,下面動一動。”一名鄉黨委副書記告訴記者,上級部門提出推進農村清潔工程,為村裏修建了垃圾池,清理了臭水溝,村民拍手稱讚,但做著做著就變味了,提出要打造菜園、果園、花園“三園”美化工程,要求村裏花錢買鐵絲扎籬笆。他告訴記者,一個村光鐵絲就要幾十萬元,村民堅決不同意,開始抵制,在這種情況下,鄉里也只能搞個點應付應付。

  【專家點評】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指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明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建立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等,給此類“假作為”者敲響了警鐘,各地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定出臺機制,關口前移,事後加大督查力度,並對相關負責人予以追責。

  套路高手:怕丟官帽的“假作為”

  當前基層反映強烈的是一種沒有任何作為的“假作為”。這種“假作為”有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喊口號很積極,行動上難見影”,堪稱“套路”高手。

  ——套路一:“太極推手”。某省一家農業龍頭企業要辦理網際網路牌照,材料做了170多頁,耗了8個多月沒有辦妥。省政協的一名幹部道出其中貓膩,這家龍頭企業從事農業傳統産業,要申請的網際網路牌照又屬於新興事物,在管理上存在多個部門都負責、又都不負責的情況,於是出現各部門“打太極”的現象。

  此類“假作為”者普遍有這樣一種心理:幹得多容易出錯,出了問題要追責,索性一推二拖三繞著走,不擔當不較真,應付了事。

  某省做了關於企業發展環境的調研,企業反映,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行政執法部門及工作人員亂罰款和索拿卡要等亂作為現象明顯減少,但不敢擔當現象相對突出,有的不論大事小事都要層層請示,不是積極為企業出主意、想辦法,解決難題,而是摳條文、“踢皮球”。企業感慨“現在門好進,臉好看,事情還是不好辦”。

  ——套路二:“光説不練”。之所以玩此套路,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卸責任。開會等於落實,發文等於做過。中部某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二級單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上級部門頻頻發文、發通知,下發後也不做必要的指導和監督。“至於下面做沒做就不管了,反正出了事,已經下發文件了。”這名負責人説。

  開會、發文成為此類“套路”高手推卸責任的良方。某縣一位領導告訴記者,以往分管領導可以解決的事項,現在因為怕問責,往往要上升到縣委常委會來討論。佈置工作也習慣於召集相關部門到會議室開會,至於會議的落實情況則不聞不問。然而,每當其分管的工作出現相關問題,便找出當時的會議記錄,按照開會時的分工情況,追究相應人員責任。

  ——套路三:“消極應付”。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問題的解決要有“涉險灘”的勇氣和“啃硬骨頭”的擔當。然而,現實中總存在這樣一類“套路”高手,怕惹事、怕得罪人,習慣遇事繞著走,不敢動真格,致使一些制約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一些傷害群眾利益的現象長期存在。

  2016年,某縣工業園區多家企業違法排污,導致自來水異常,一度引起當地群眾恐慌。當地紀檢部門調查後通報,該起事件性質惡劣,從事前到事後,涉事部門工作消極應付,本可以解決的問題沒有儘早解決,從上游到下游,監管層層放水;本可以避免的事件沒有及時避免,從“執法”變“執罰”,責任嚴重缺位,本應關停的企業沒有依法關停。

  【專家點評】“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真抓實幹是一種作風,是一種要求,更是一種紀律。狠抓改革落實,應聚焦一個“實”字。與此同時,還應儘快厘清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建立對基層公職人員履職既有約束又有激勵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及容錯糾錯機制,為願幹事、幹實事、多幹事的人解除後顧之憂。(半月談記者 劉健 李興文 高皓亮)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