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第1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2017年03月31日 15:00:16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字號:    

  原標題:周梅森獨家自述《人民的名義》:改善政治生態就是收拾世道人心

  3月28日,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在湖南衛視黃金檔開播。原著作者也是該劇藝術總監、編劇周梅森長舒一口氣:“接力棒終於交到觀眾手中。”

  “潛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壓下中國政治和官場生態的長幅畫卷”。這些印在同名小説《人民的名義》腰封上的推薦語,讓你難以忽略它的分量。

  我們真的太久沒有看到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了。倒推10年,熒屏上有《我主浮沉》《絕對權力》《大雪無痕》《人間正道》,而後是太多的抗日劇、諜戰劇、家庭倫理劇、玄幻穿越劇。一種強烈的期待,在觀眾心中蔓延。

  2017年剛過去3個月,《人民的名義》已從小説“變身”話劇,再登電視螢幕。一路都有灼熱的目光緊緊追隨。

  故事,還是要由“跑第一棒”的周梅森來講。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像”

  一位部委項目處的處長,在機關房改房的家中被反貪總局問詢。

  他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傢具裝修土的掉渣。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裏,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千9百55萬4千6百塊!

  《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案子,你一定不陌生。

  “這個原型就是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小官巨腐,能貪這麼多!你能想像到嗎?”周梅森一邊説一邊比劃,有些激動。

  “我寫過不少反腐題材的小説,跟這些比都是小兒科了。腐敗分子比我有想像力、創造力,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腐敗事件,遠遠超出一個作家的想像。除非有一天,權力徹底被關進了制度的籠子,那時候我就要苦思冥想了。”

  周梅森以《人間正道》《絕對權力》《國家公訴》等政治小説為人熟知。他有過挂職一年市政府副秘書長的經歷,“充分了解了國家政權的運作形式”,還有不少官場朋友和社會朋友,對下崗工人等社會群體也很熟悉。《人民的權力》裏的很多情節不僅來自真實的社會新聞,也源自他的生活。

  過去幾年,他常常聽官員朋友説,張三進去了,李四高升了,王五過去了。身為作家,他嗅到了波濤洶湧下隱隱生長的氣息。他按捺不住,寫寫停停,寫好了就收到抽屜裏,也做好了許久不被讀者觀眾看到的心理準備。

  直到2014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副主任范子文去南京找到周梅森。用這位老搭檔、老朋友的話説,是“三顧茅廬”才有了這個劇本。

  打動周梅森的是這句話:“十八大之後,對反腐這一舉國關注、舉世矚目的大事,竟然還沒有一部像樣的電視劇。”

  2年,各方共同努力,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終於登上熒屏。總投資1.2億,不論人物、格局還是深度,都有了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最高級別直至副國級,因此被業界稱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為寫這部劇,周梅森曾在南京浦口檢察院體驗生活。浦口檢察院反貪局組織的座談會,為他提供了大量活生生的素材。

  有兩件事讓他至今難忘。一是這些從高處跌落的職務犯罪分子的痛悔,“極少幹部一上來就貪污,大多數都是因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為身邊人出事牽涉進去。他們不是魔鬼,也有血有肉,卻因為一個貪字,落得最後家破人亡。”另一個就是檢察院先進的追蹤技術和辦案手段,“讓任何罪行都無所遁形,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

  這些年,媒體上出現了大量反腐深度報道。前不久,中紀委出品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這讓周梅森感到了文藝創作的窘迫。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有一種認識,認為蒙上眼睛就沒有腐敗了。文藝創作涉及反腐就嚴防死守,一些文化官員成了維穩官員,而一些主旋律的片子播一輪就扔到片庫裏去了。這並不是人民真正需要的東西。”

  “生活已經遠遠走在了創作的前面。作家、藝術家的作品達到《永遠在路上》的反映深度了嗎?我們現在的文藝要緊追慢趕,才可能追上火熱的時代。”

  “我不認為《人民的名義》是多麼了不起的作品,為啥人們關注?這是一種社會期待,人民對文藝的期待。因為你離人民太遠了!”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利己主義者,或精緻或粗糙”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