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澳暫停批准《中澳引渡條約》 外交部回應

2017年03月29日 09:32:0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澳大利亞政府暫停在議會推動批准《中澳引渡條約》”,這一消息28日引起外媒高度關注:澳政府當天一早突然宣佈,暫停原定當天提交議會討論並表決《中澳引渡條約》的計劃。該條約10年前由中澳兩國政府簽署,至今未獲得澳議會批准。多家媒體認為,澳政府暫停表決該條約是為了避免“尷尬的慘敗”。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8日表示,《中澳引渡條約》早日生效將為中澳兩國共同打擊跨國犯罪提供制度保障,有利於促進兩國司法執法合作,符合中澳雙方共同利益。當前中澳關係總體發展勢頭良好,希望澳方從雙邊關係大局出發,繼續推進相關國內程式,使條約儘快生效。

  澳外長畢曉普28日發表聲明稱,經政府多名部長商議,暫停推動議會批准《澳中引渡條約》。批准該條約需要反對黨工黨的支援。她表示,該條約符合澳國家利益,將與中國和工黨重新就該條約展開談判,以求尋找到一個參議院能夠接受的妥協方案。路透社稱,反對該條約的人批評中國缺乏人權保障,工黨已明確表示將否決《澳中引渡條約》,因此該條約不可能在參議院獲得通過。特恩布爾政府暫停提交議會批准,是為了避免“尷尬的慘敗”。

  “德國之聲”28日稱,2007年,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領導的政府與中國簽署引渡條約,但幾週之後,霍華德政府在選舉中敗北,該協議之後被束之高閣,迄今沒有得到議會批准。澳大利亞新聞網28日稱,除了工黨反對,執政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內也有一些議員反對批准該條約,包括前總理阿博特。阿博特27日告訴媒體,他對此時表決引渡條約的態度“非常、非常謹慎”。他稱,在澳大利亞政府和人民相信被引渡的人能在中國得到公正處理之前,“中國的司法系統必須向前發展”。

  澳大利亞新聞網稱,特恩布爾領導下的本屆政府認為,《澳中引渡條約》中已經包括了足夠的保障機制,讓澳大利亞可以拒絕引渡那些可能在中國面臨死刑、酷刑或政治指控的個人。澳聯邦政府副總理喬伊斯28日譴責工黨阻止條約的行為“瘋狂”,將方便中國罪犯到澳大利亞尋求庇護。喬伊斯説,工黨已經從反對黨變成“一堆垃圾”。但《澳大利亞人報》28日認為,特恩布爾誤判了國會現在的氛圍,政府高層此時拋出《澳中引渡條約》,不夠謹慎,操之過急。

  緊盯這一事件進展的,還有加拿大。“西方對中國司法體系的信任遭重創”,加拿大《環球郵報》28日稱,澳政府擱置表決引渡條約的決定將受到加拿大政府密切關注,“加拿大去年秋天同意和中國開始類似條約的談判,但在國內仍面臨不少質疑”。

  在28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這一問題也成為焦點之一。有記者提問“去年中國和加拿大同意啟動商討締結引渡條約,現在澳大利亞已經擱置批准引渡條約,基於同樣的擔憂,加拿大一些人也在質疑推動商簽中加引渡條約是否明智。中方對此有何回應?”華春瑩回答説:商簽和實施引渡條約,有助於有關國家開展司法執法合作,為共同打擊跨國犯罪提供制度保障,這符合雙方的利益。希望有關方面,無論是澳方還是加方,都能夠從雙邊關係大局出發,推進相關國內程式,更好促進和服務於兩國司法執法合作,更好地打擊跨國犯罪。記者還提問稱:“如果加拿大真的暫停與中方商討引渡條約,對中加雙邊關係會有什麼後果?是否意味著雙邊關係的倒退?”華春瑩説:我不想回答假設性的問題。希望雙方繼續推進商簽引渡條約,促進雙方司法執法合作。我們重視同加拿大的關係,希望中加關係繼續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這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情,為什麼不去做呢?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截至2016年7月,我國已與外國締結引渡條約46項,其中32項生效,歐洲國家中有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葡萄牙、俄羅斯等。中澳兩國2007年簽署引渡條約,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2008年批准這項條約,但一直沒有獲得澳議會批准。路透社28日稱,《澳中引渡條約》在澳批准受阻,將對中國在海外追緝腐敗官員和商人的行動造成打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問題學者曼紐爾28日表示,擱置引渡條約可能讓中國政府不高興,但不太會影響兩國關係,特別是在執法方面。

  澳大利亞華裔學者、盤古智庫學術委員雪珥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暫停表決《中澳引渡條約》,最大原因在於其國內政黨政治的僵局。2016年大選之後,執政的澳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和在野黨工黨形成勢均力敵的局面,執政黨在議會無法形成絕對優勢,且在地方選舉中頻頻失利,執政施展空間日益受到擠壓。此外,執政聯盟內部、尤其自由黨內部的派系博弈從未消停,甚至日趨激烈。在黨內、議會內準備工作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特恩布爾政府此時推出《中澳引渡條約》,是試圖以此贏取政績,但這是相當冒險的舉動,可能反而激怒黨內及議會內的反對派。政爭博弈之外,此次小風波也再度凸顯,這個延宕數年的條約已經成為展現澳洲政壇短視的風向標之一,要矯正澳政壇某些人士對中國的意識形態偏見尚需時日,中國還需具有足夠的耐心及大度。

  墨爾本大學文學院助理院長高佳2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澳引渡條約》在澳遲遲未獲批准,主要原因不是澳人不理解中國的司法制度,根本上還是受國際政治關係的影響。澳大利亞和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作為一個“政治共同體”,在有些問題上,顯然是在相互觀望。(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黃悅 環球時報記者 谷棣 王逸)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