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把握中美經貿關係需要從現實出發(鐘聲)

2017年03月28日 10:13: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中美經貿合作的活力源自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其結果是互利共贏

  一段時間以來,如何看待中美經貿關係,成為國際上特別是美國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面對形形色色的説法,要想看清真相、把握主流,不妨從數據出發,對中美經貿往來的現實情況做一番細緻梳理。

  先看貿易領域。中美貿易聯繫非常緊密,中國已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1979年,中美建交時,雙邊貿易額只有25億美元。到了2016年,中美之間的貿易額達到5196億美元,增長近207倍。

  中美貿易的活力源自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其結果是互利共贏。美國供出口的26%波音飛機、56%大豆、16%汽車、15%整合電路,目的地都是中國。早些時候,有中國電商企業提出,要為100萬美國民眾解決就業問題,其邏輯同樣是要在中國日益擴大的消費市場和美國生産者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

  但遺憾的是,面對中美貿易的蓬勃活力,美國還是有些人習慣性地拿中國的貿易順差説事,渲染所謂中國經濟在挖美國經濟墻角、搶美國百姓飯碗。顯然,這是與時代脫節的思維,同真相完全不符。

  中國對美貿易存在順差,這是兩國不同經濟結構造成的。不久前,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透徹地指出,美國與101個國家之間都存在貿易逆差。其實,中國對美貿易存在順差,並不意味著中國受益、美國受損。對美國消費者而言,中美貿易可幫助美國家庭一年節省850美元以上。在企業層面,有研究發現,中國對美貿易順差中,大約40%是由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創造的,另有20%是其他在華經營的外資公司創造的。同時,在中國不少外貿行業,中國企業生産的産品利潤90%以上是美國企業拿走了。更何況,隨著中美經濟各自進一步轉型,雙方貿易結構也在發生轉變。最近10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年均增長11%,而中國對美國出口年均增速只有6.6%。如今,中美服務貿易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其中美方對華保持順差。

  再看投資領域。2016年,中美雙向投資累計已超過1700億美元。中美相互投資,本是增加各自經濟活力、促進各自就業的好事,但也有人始終戴著有色眼鏡,一方面對中國投資環境橫豎挑刺兒,另一方面又毫無根據地把中國對美投資看成一種威脅。

  但真相終歸是無法遮蔽的。截至2016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到6.7萬個,實際投入資金將近800億美元,分別佔中國已批外資企業和實際利用外資的7.8%和4.5%。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90%的美資企業在中國實現了盈利。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美國企業在華投資的機會只會進一步增多,營商環境只會進一步改善。

  另一方面,中國投資給美國經濟帶來的益處是實實在在的。例如,美國汽車城底特律前幾年陷入破産,甚至被美國人稱作“鬼城”,但中國投資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急需的活力。去年,密歇根州在底特律成立“密歇根中國創新中心”,如今中國企業在該州的投資已超過30億美元。從整體看,到2016年底,中國企業在美國累計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經將近500億美元,遍佈美國44個州,創造了近10萬個就業崗位。

  從全球視角看,中國和美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發達國家和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兩國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近1/4,兩國經濟總量約佔世界1/3,雙邊貿易額佔世界1/5。中美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合作關係,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世界的共同期待。

  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也是兩國人民心願所繫。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8日 02 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