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學者“字”述中國經濟:轉 穩 活力 困惑 令人著迷……

2017年03月20日 14:32:2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走勢日益受到世界關注。在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300多位國際機構負責人、經濟學家與中國的官員、學者一道共話中國經濟,在他們眼中,今年中國經濟如何走?怎樣走?走的穩嗎?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承“兩會”,下啟“博鰲”。兩會上,6.5%左右的增速目標已定,2017年如何走,海內外經濟學家的心底都有著自己的答案。

  劉世錦,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最近最熱的觀點是:中國轉型已經開始觸底。

  劉世錦2015年到齡退休後,他的職位迎來了新的主人,王一鳴,他的職業生涯幾乎全部位於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心地帶——國家發展改革委所在地。

  “轉”:轉型再平衡

  當記者將經濟是否觸底看什麼和最希望看到改革出現什麼,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分別拋給劉世錦和王一鳴時,他們在毫無溝通的情況下,難以置信地寫出了同一個字:轉。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劉世錦:轉,中國經濟就是一個轉型再平衡的過程,第二個轉呢,我想呢就是我們經濟結構啊,我們過去呢可能更多的是依靠工業,依靠投資,今後的話是要更多的依靠消費,依靠服務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觸底、走穩,轉入中速增長期,市場的預期和反應也會有一個轉,一個轉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鳴:中國經濟呢,開始出現了一些轉變的跡象,就是我們從過去這種數量、規模擴張,在更多地轉向以品質和效益為主旋律,那麼經濟在轉好。就是(要)轉型,就是我們中國要鞏固我們現在已經出現的一些轉好的一些苗頭,要使得經濟能夠進入一個我們説L型的下半程。

  “穩”:經濟趨穩 穩中求進

  曾經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親身參與推動了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的朱民認為,中國經濟今年最重要的特徵是“穩”。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 朱民:經過了長期的高速經濟發展以後,中國進行了一個轉型和結構調整,(現在)我們看到結構調整開始産生效益,服務業比重開始上升,去産能去杠桿也開始取得初步成效。我完全可以告訴我的朋友拉加德,中國經濟增長今年6.5%應該是沒有問題,而且是很穩健的一個增長。

  曾經提出銀行不能變成當鋪,長期研究金融風險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也同樣寫了一個“穩”字。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 李揚:穩呢,一個是經濟趨穩,另外一個我們正常的取向也是穩中求進,穩放在前面了。

  “活力”:令人振奮 強勁有力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