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朋友圈”不斷擴大(兩會深聚焦)

2017年03月15日 14:22: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説:“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將始終站在和平穩定一邊,站在公道正義一邊,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代表委員認為,近年來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理念,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在國際社會贏得了更多的認可和尊重,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世界上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大國擔當贏得尊重

  “中國的朋友越來越多。”從上海亞信峰會、北京APEC會議到杭州G20峰會;從“一帶一路”倡議得到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到中國發起“亞投行”、對非洲積極援助,中國僑聯常委林曉昌委員認為,中國正以具有説服力、具有實效性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打動人心,全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在全球治理領域更多展現大國擔當。

  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從未缺位。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數量最多的國家。馬利、南蘇丹、剛果(金)、賴比瑞亞等戰亂地區,都見證著中國軍人的勇敢與奉獻。目前,中國軍隊有近2500名官兵在9個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

  公共衛生援助,中國主動參與。非洲暴發埃博拉疫情後,中國率先響應聯合國倡議,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衛生援外行動,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推動國際體育,中國積極行動。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劉敬民委員表示,中國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繁榮發展,更讓世界近距離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自信、友好。現在,我們正緊鑼密鼓籌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這是我們對世界的承諾。把冬奧會辦好,將贏得更多的國際朋友,也將有力促進國際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中國是聯合國最可靠的合作夥伴”,不久前,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法漢哈克對中國為聯合國提供的支援予以盛讚。目前,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已經正式投入運營,中國還將把資金優先用於聯合國及日內瓦相關國際機構提出的和平與發展項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吳恩遠委員認為,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這是因為中國幾十年來的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世界各國與我國的各種聯繫日益密切;這是因為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在國際事務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更是因為中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理念,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思想廣受認同。中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負責任大國對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擔當,這才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朋友,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尊重。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姚明委員分享了一個春節紅包的故事。他的新秀賽季,也是他和家人第一次在海外過春節。令他意外的是,球隊教練和隊友竟然按照中國習俗,每人送給他一個紅包。

  “雖然裏面只有2美元,卻讓我有了家的感覺。”姚明説,“不僅我們更加了解NBA,NBA也更加了解中國。隨著中國與世界交往交流的增多,中國文化正加速走向世界,帶來更多的友誼與信任。”

  世界舞臺上,中國民歌的熱度正在升溫。閻維文委員經常出國演出,“以前是華人華僑熱烈歡迎來自祖國的聲音,如今很多當地的議員、官員和市民也來欣賞我們的民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民歌是中華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國際舞臺上動人的中國聲音。從2004年開始,閻維文深入基層採集製作了千余首民歌並上傳網際網路,贏得了國內外一致點讚。“我們有一批高水準的民族藝術家,應該做好傳播和推廣工作,在世界唱響嘹亮的中國民歌!”

  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國形象,文化是最好的媒介。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彭長城代表認為,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是中國崛起的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中國走出去,關鍵點是文化走出去,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民革中央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翟志海代表認為,弘揚中國文化應著眼于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把既能夠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近年來,國內文化企業奮勇前進,為打造世界舞臺上的中華文化品牌做出有益嘗試。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代表建議,將文化列入對外援助的籃子,讓中華文化通過更多的文化援外項目走出去;支援文化資本走出去,與國外優質文化平臺加強合作,為更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際體育賽事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奧運冠軍楊揚代表長期在國際組織任職,談起出門在外對祖國的感受,她十分自豪:“我們正在向體育強國邁進。更多國際賽事青睞中國,既是對國家實力的肯定和尊重,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和喜愛。”

  務實合作促進共贏

  今年5月,北京將迎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用合作成果。吳恩遠説,目前已確定有20多位國家元首和首腦、50多位國際組織負責人、100多位部長級代表以及總共1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和各個地區的嘉賓,齊聚北京、共襄盛舉。

  “一帶一路”構想提出3年多來,合作成果超出預期。3月11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記者會,商務部部長鍾山列舉了多組可喜數據: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有50多個國家已經與中國簽署了相關的合作協議。我國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去年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6.3萬億元人民幣,增速超過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增速。雙向投資也在不斷增長,沿線國家已經成為我國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

  “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2016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5億美元。中國企業已經在沿線20多個國家建立了56個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增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也正在穩步推進。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義虎代表認為,“一帶一路”是一條互利共贏之路。中國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為特色,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貿往來、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投資、區域發展等領域開展深度務實合作,取得豐碩成果。“一帶一路”是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大大拓展了中國在國際社會“朋友圈”的深度、廣度。

  如何不斷擴大我們的“朋友圈”?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吳海龍委員認為:“一方面通過官方外交,不斷發展與各國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另一方面加強民間外交,即人民外交,不斷深化與各國人民交流與溝通,讓中國的朋友遍天下。”

  (本報記者黃拯、季芳、郭牧龍、李家鼎、銀燕、史自強、鄭海鷗、方敏、吳艷麗、賀林平、侯琳良、李偉紅報道)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4日 09 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