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製造業有能力創造新輝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2017年03月13日 15:19:3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3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兩會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這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指明瞭方向和路徑。如何振興實體經濟?應當看到,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振興實體經濟必須做大做強製造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發展迅速,到2010年製造業産值在全球佔比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目前,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産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來,隨著一些地方經濟出現困難,有關中國製造業衰退甚至崩潰的論斷不絕於耳。這種論斷一般會採用兩種論證方式:一是舉幾個製造企業倒閉的例子,進而斷言某些地區乃至全國製造業都在衰退或者崩潰。顯然,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盲人摸象”的論證存在明顯的邏輯謬誤。二是過分誇大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諸如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已經喪失、面臨新工業革命的巨大挑戰、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等,進而認為中國製造業無法應對這些問題和挑戰,終將走向衰退乃至崩潰。應該説,這些問題和挑戰不同程度存在,但它們能否導致中國製造業走向衰落乃至崩潰呢?顯然不能。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壓力也是動力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在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製造企業將生産工廠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勞動力低成本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重要比較優勢,但是,伴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後期、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消失。2010年,我國製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0916元,2015年上升到55324元。一些跨國諮詢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雖然與發達國家比還相差很遠,但已經明顯超過了東盟等新興經濟體。毋庸置疑,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勞動力成本還會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問題在於,如果中國喪失了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製造業就會崩潰嗎?已經成長為製造業第一大國、正在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基點還要放在勞動力低成本優勢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關於我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問題,應確立以下幾點認識。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要素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這無疑是正確的發展道路。第二,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進入後期,出現了勞動力成本提高的趨勢,這既受農業勞動力轉移增量與新增勞動力總量都逐年減少的供求關係影響,也是發展理念轉變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正在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是不可能實現這種轉變的。而且,提高勞動者尤其是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堅持共用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第三,從微觀企業層面看,雖然勞動力成本提高會影響製造企業效益,一些創新能力不足的企業會出現破産或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工廠的現象,但這正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本身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企業被淘汰,還會有更多的創新型企業成長起來。一旦製造企業認清這個發展大勢,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就會變成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動力。

  實際上,近年來已有眾多製造企業化成本壓力為創新動力,沿著製造業高端化、資訊化、服務化、智慧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創新,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我國製造業增長的新動能正在形成。那些因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而斷言中國製造業行將崩潰的人,將大跌眼鏡。

  新工業革命:是挑戰更是機遇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以重振製造業和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如美國推出“先進製造業行動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等。“再工業化”的核心並不是簡單地提高製造業産值比重,而是通過現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製造與服務融合來提高複雜産品製造能力以及快速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能力,使製造業重新獲得競爭優勢。這被認為是掀起了一次新工業革命。這次新工業革命是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為基礎、以數據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慧製造為主要方向、以範圍經濟為主要效率源泉的産業融合發展和社會經濟變革。新工業革命對我國製造業的挑戰在於:一方面,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智慧化應用,會進一步降低勞動成本在製造業總投入中的比例,從而加速弱化我國的要素低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利用其在新工業革命中的先發優勢,不斷強化其全球競爭優勢和價值鏈高端位置,我國如果不能快速趕上,同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還可能形成對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抑制和對原有産業趕超路徑的封堵,不利於我國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但是,新工業革命對我國製造業不僅僅是挑戰,更是一次重大歷史性機遇。我國已經步入工業化後期,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工業革命催生了大量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我國産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術經濟基礎、明確了發展方向,為我國科學制定産業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掌握髮展主動權提供了重要機遇。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發生時我國積貧積弱的情況不同,現在我國綜合國力已居世界前列,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産業體系和厚實的製造基礎,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國,具備了抓住這次工業革命機遇的産業基礎條件。同時,我國具有規模超大、需求多樣的國內市場,可以為新工業革命提供強大的市場需求動力。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這是著眼于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變革的大趨勢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與高端産業發展、技術進步路線圖。它以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為重點,以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著力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雖然《中國製造2025》出臺還不到兩年,但無論是在創新中心建設等五大工程方面,還是在品質品牌建設、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等方面,都已經顯現明顯效果。

  可見,面對新工業革命,我國有能力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推進工業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事實將證明,我國製造業不僅不會因新工業革命的挑戰而崩潰,反而會抓住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例如,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智慧手機、智慧支付等發展迅猛,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又如,浙江、廣東的很多製造企業逐步實施智慧機器對勞動力的替代,有效化解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

  自主創新能力:雖然薄弱但在快速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預計到2020年將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大國的快速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當然,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決定了我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上百年的製造業相比,在品牌、品質和核心技術等方面還缺少歷史積累,存在製造業大而不強問題。我國製造業發展到現在,面臨的根本問題是自主創新能力還顯薄弱,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傳統産業産能過剩問題突出,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還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對新興技術和産業領域全球競爭制高點的掌控不夠,支撐産業升級的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創新資源協同運作不暢,技術創新鏈條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問題;等等。這意味著我國雖是工業大國,但還不是工業強國。正因如此,在《中國製造2025》中,我國規劃分三步走建設製造強國: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準;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國製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針對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的現實,我國正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創新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之首,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創新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總額逐年提高,2016年已達15500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上升到2.1%,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2015年,我國受理專利申請279.9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突破百萬件,我國成為首個年度接受專利申請量超百萬的國家。到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6年位居世界首位。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的十大重點領域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超過23%。“十二五”期間,我國在載人航太、探月工程、深海潛器、超級計算、北斗導航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高鐵、4G行動通訊、核電、電動汽車、特高壓輸變電等重大創新成果加速應用。另外,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國産化率提高到85%以上,一系列大型成套電力裝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可見,雖然我國製造業的技術水準相對於世界製造強國還有一定差距,但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正在快速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呈現加速趕超的態勢。經過30多年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我國製造業已具備了厚實的産業基礎、全面的配套體系、蒸蒸日上的創新能力,有能力創造新輝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