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林業工程師,從17歲起,堅持助人為樂、扶危濟困36年。他用微薄的收入做公益,家人全力支援;他為別人的事情忙碌,家人毫無怨言;當他遭到誤解時,家人信任鼓勵。在素有“地球綠寶石”之稱的貴州荔波,張雁泉和他的家人,有著比山水更美的心靈。
愛在山水間洋溢
1995年,張雁泉來到荔波縣的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有一次,一名村民盜伐樹木,按規定應罰款50元。可到他家裏一看,張雁泉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原來,這戶村民床上一席稻草、屋裏四面透風,砍樹也是生活所迫。此情此景讓張雁泉為之落淚,他默默墊上那50元罰款,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這些大山裏的困難群眾。
張雁泉回到家裏和妻子高景梅商量,兩口子決定從上不起學的娃娃們幫起。剛開始的幾年,他們資助了幾名失學兒童,可每月幾百元的收入捉襟見肘,能幫助的孩子也非常有限。2004年,張雁泉開始通過網路向大山外的世界求援,可想做網路公益談何容易。往往是辛辛苦苦寫了一夜的帖子,發出去不是被刪就是被遮罩。原因很簡單,別人不信他。被誤解的張雁泉很委屈,甚至想打退堂鼓,可妻子鼓勵他説:“為了山裏的孩子你一定要堅持。”靠著兩口子的執著,相信他們的人越來越多,熱心網友還幫著轉帖子、發連結、建論壇、寫部落格。漸漸地,一個名為“愛存青山”的公益平臺在張雁泉的鍵盤中出現了。通過這個平臺的牽線搭橋,不斷有愛心人士和困難孩子結成幫扶對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愛存青山”還從線上走到了線下,圖書室、衛生室、留守兒童樂園紛紛建立起來。
愛在家訓中傳承
張雁泉的父親曾經是鄉里的幹部,雖然工資很低、生活拮據,但在張雁泉記憶中,父親常給村裏的老人、窮人送油送肉,幫困難群眾擔水劈柴、打掃院壩。張雁泉16歲參加工作那天,父親對他説:“走上社會凡事都要與人和善、助人樂己。”父親的話語和行動深深影響著張雁泉,這兩句話也被他視為傳家寶。
“不管別人怎麼對你,都要真誠待人;看到別人有困難,都要儘量幫助,這樣自己也會快樂。”張雁泉上大學的女兒張高令子詮釋著爺爺教給爸爸的家訓。別看姑娘今年還不到21歲,但助人為樂的事已經做了10年。2007年,張高令子作為貴州唯一的代表到北京參加中國青少年基金會舉辦的奧運福娃活動,活動結束時,孩子主動把自己穿的仡佬族服裝義賣,換成學習用品給同學們帶回去。這些年,女兒成了張雁泉公益事業的“小助手”,在貴陽上學的她如今還當起了“聯絡員”,給山裏的孩子們傳遞線上線下的助學資訊。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