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臺灣青年創業一席侃:讓理性與激情共舞

2017年03月10日 13:54:11  來源:海峽之聲網
字號:    

  我們先聽聽那些先行者們的經驗

  北京大學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前主席、湖石科技首席執行官蔡秉憲説,臺灣年輕人想要在大陸成功創業,首先要熟悉環境、建立人脈。“依個人經驗而言,最好能先到大陸唸書,借由校園及生活建立人脈,進而組成創業團隊,會省去很多困難。”

  蔡秉憲曾在本科畢業時遠赴南非創辦電子通信公司,而後到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攻讀碩博並留在大陸發展。他認為,培養全球視野對創業而言很重要,尤其是臺灣年輕人應放下優越感,打開格局,才能更準確地做判斷、下決定。

  “做好專業互補是創業成功的關鍵一環,簡言之就是找到合適的創業夥伴。”天津臺灣青年聯誼會發起人、帝十三集團董事長陳炳宏説,這取決於個人視野,只有看得廣、想得深,洞悉自身優劣勢和互補需求,才有可能實現資源優化整合。

  14年前負債“登陸”的陳炳宏,如今公司已擁有二三百名員工,業務橫跨地産廣告策劃、品牌行銷顧問、連鎖食品、進出口商貿等領域。他認為,大陸的創業氛圍為臺灣年輕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機會,有助於開拓人生格局,值得一試。

  臺灣“80後”青年李巧如表示,“在大陸創業半年的收穫,抵得上在臺灣努力四年的成果,希望有更多臺灣青年來大陸尋找機會”

  李巧如説的“半年抵四年”指的是融資成績,在臺灣努力四年拿到的投資,到大陸半年就拿到了。大陸有更加公平、開放的創業環境,只要有好的項目,就能快速拿到投資。

  李巧如創辦的燿麒科技專注于各類商業軟體及平臺開發,在大陸涉及中醫、電子商務、基因檢測等領域。來北京前,李巧如已經在臺灣創業4年多。但“2015年,民進黨在選舉期間大肆討好勞工,讓勞工覺得最好不用上班就領工資,績效最後一名和第一名應該拿一樣的工資。那樣的氛圍完全影響到年青人努力工作的激情。”李巧如説:“創業公司養不起冗員,當時臺灣的那種氛圍讓創業者很難生存,和我同批創業的公司,很大一批都陣亡了”。我想活下來,就只能“走出去”找機會。

  除了這幾位,還有好多成功的或是奔跑在成功路上的“勇敢者”

  他們的共同經驗就是找到一個好平臺,例如青創基地、創業公社等,抱團發展。

  實際上多年來大陸方面一直積極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就學、就業、創業搭建平臺,提供便利,解決實際問題,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海協會副會長葉克冬在接受海峽之聲記者採訪時就舉例説,有降低和取消臺胞特別是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執業的行業和資格限制,提供就業和實習崗位,創辦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加強輔導資助力度,提供社會保障服務和生活便利等。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表示,國臺辦也證實大陸將會推出一些政策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這樣能實現臺灣民眾“本地化”的願望。還有在陸臺胞的社保醫保,臺資中小企業貸款難等臺灣民眾一直關注的問題,一直都在積極解決,今年應會有實際進展。

  創業註定不是一帆風順,總有磕磕絆絆。各類青創平臺能夠有效的幫助創業者度過創業初期最艱難的困境。

  截至2016年09月,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

  據臺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執行長林子凱介紹,創業初期,初出茅廬的他在生意上遇到了很多困惑, 甚至被經營夥伴騙去大量資金。

  “我創立了8間公司,倒掉2間。”林子凱雲淡風輕地講述,卻又坦言“創業雖説沒辦法複製成功,但是我們可以將很多失敗的經驗或者可能成功的方式和模式和連續創業家去做一個交流。”

  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也認為,也對臺灣創業者們十分關心,都在努力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建議,臺灣青年有創業意願前,最好先到大陸走走看看。

  她認為,如果沒來過大陸就説要創業,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在了解大陸之後,再談入駐北京、上海還是福建等其他地方,進而尋找導師培訓,開始規劃創業藍圖。

  當然,現在大陸許多城市都設有適合臺灣青年的創業基地,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務。

  來自福建的全國人大代表江爾雄認為,臺灣青年到大陸謀求發展的機會,包括實習、就業、創業等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擺正就業與創業的關係。

  她認為,臺灣青年應該先到大陸實習,進而就業,如果在實習、就業的過程中,他們能夠找到創業的方向,達到創業的意願則是一樁“水到渠成”的美事。

  江爾雄指出,以目前大陸提供給青年人創業的投資空間、産業鏈條、生活配套等,已經沒有太多的障礙了。但有一個障礙就是許多臺灣青年對大陸支援他們創業的政策不了解,往往碰到問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她建議,想要“登陸”創業的臺灣青年要積極主動融入大陸社會,而不是“坐享其成”,最後收穫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殘局。

  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紀斌提出,現在大陸還需要形成應對臺灣青年創業失敗的“退出機制”。創業失敗時,許多臺灣青年因為“礙于面子”不説自己的不好,往往會將原因歸咎於其他的客觀原因。

  事實上,失敗並不可怕,因為失敗而讓其他有意願赴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對大陸産生不信任感,這才是問題。

  紀斌認為,創業初期,産品的“通路”問題需要政府幫忙打通。多渠道建立市場導入機制為産品打通銷路,可以讓創業初期的臺灣青年心裏更踏實。

  最後,小編還想叨叨兩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為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對赴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來説,大陸的政策將會越來越務實和有效。

  但是,想搭上大陸經濟發展的快車,可不能有“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僥倖心理,一定要激情與理性並重,做好吃苦準備,利用大陸政策順勢而為,才能在大陸創業大潮中“一炮打響”。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