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張小泉”剪刀能否PK瑞士軍刀?——代表委員熱議重振製造業“老字號”

2017年03月08日 16:01:1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在全球範圍內,是“張小泉”剪刀還是“瑞士軍刀”知名度大?答案可能是後者,特別是對於年青一代消費者。

  有著近360年曆史的“張小泉”老字號,沒有100多年曆史的小字輩洋品牌“名氣大”,是何原因?匠心如何融入現代製造?老字號如何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這些問題引起一些代表委員熱議。

  同是“匠心”,市場各異為何?

  品質之魂,存于匠心。

  瑞士軍刀被世界公認為“工匠精神”的産物,銷往100多個國家。而“張小泉”剪刀謹遵“良鋼精作”,鍛制技藝達72道工序,百年前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金獎。

  同樣的“匠心巧思”,帶來的消費市場卻大相徑庭。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雅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張華明説,“剪刀”是工匠精神的體現。然而面對現代製造業潮流,如果只有工藝和傳承,只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産,無法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認為,由於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大多數老字號仍是中醫藥、食品、絲綢等傳統行業,世界認知度不高。此外,諸多像“張小泉”這樣的老字號走出去渠道建設不夠,沒有跟上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數據顯示,目前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1128家,有一定規模、效益相對較好的佔20%-30%,多數經營情況欠佳。

  就中國製造業現狀而言,在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産量世界第一,但背後也有無法回避的尷尬:在世界品牌百強中,中國品牌屈指可數。

  一些代表和委員認為,體制和觀念滯後,以及産品和技術陳舊等多方面因素,阻礙了老字號創新發展活力,難以適應現代製造業發展和消費需求。

  需要傳承的不止是“匠心”

  品質是老字號的符號化身,曾經的“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為何不再?萎縮的市場代表老字號品質不好嗎?

  “‘匠心’如何融入現代製造業,是老字號亟須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説,老字號要通過“匠心巧思”推動技術更新、品牌發展,不能因循守舊,倚“老”賣老。

  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舉例説,朋友從國外帶回一個普通的陶瓷杯,就因為杯身上專門定制的圖案,價值立馬飆升。“我想問,我們中國每年生産成千上萬隻杯子,如果都能賣到這個價格,企業將增加多少收入?”

  他認為,製造業轉型的核心是解決新的供需矛盾。要從過去單純的“賣”産品,轉成“賣”服務、品牌、品質和用戶體驗。

  談到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品質時代”,他認為品質問題也不容忽視。

  “生産剪刀,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全産業鏈條都要精益求精!”曹德旺説,做剪刀,首先要從選礦開始,用最好的鋼,然後才談經營層面的問題。

  揭開面紗,開拓更大市場

  不少代表委員們建議,要切實從體制、財稅、市場等方面入手,通過商業模式的全球化佈局及創新性延伸,帶動“中國製造”和“中國産品”走向世界。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陳利眾建議,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大技術改造、提高産品附加值等,開拓更大市場,擦亮金字招牌。

  “老字號也有底氣,張小泉剪刀其實並不比瑞士軍刀遜色。”袁亞非説,老字號企業也要有鳳凰涅槃的勇氣和發展自信,通過銷售渠道“走出去”,帶動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走向世界。

  張華明認為,企業除了練好“內功”,根據市場需求轉型升級,還要與時俱進打造品牌,説好“世界語”,講好中國文化。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