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委員支招重振東北經濟:提速高鐵建設融入京津冀大經濟圈

2017年03月14日 10:40: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朱曉穎 張素)“東北經濟怎麼了?”這個問題在2017年全國兩會上再次被聚焦。

  受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影響,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增速持續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引起廣泛關注。

  “歷史上,東北對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剖析探討問題前,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主席黃燕明,想先為東北正名。

  中新社記者 沈殿成 攝

  幅員145萬平方公里、人口逾億的東北,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和重要的農業基地,書寫下中國經濟發展史上許多個“第一”。彼時,國企、存量資産體格龐大,“共和國長子”的地位深入人心。歷經開墾,“北大荒”變成年産70億公斤的“北大倉”,一望無際的黑土地是東北人心頭最驕傲的名片。

  在黃燕明看來,東北進入計劃經濟最早、退出最晚,市場意識相對較薄弱;産業結構單一、國企“一柱擎天”,在席捲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易發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狀況。

  “東北的人口紅利最早用光了”,全國政協委員、一汽集團進出口公司總經理李維鬥道出“人”的因素:過去東北國企多、農場多,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孩”,勞力稍欠。

  2016年,多份振興東北文件出臺。其中,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列出14條“硬招”。

  黃燕明看到的路徑,是守住“舊的”,開闢“新的”。

  在他熟悉的吉林,經濟增速已築底回升,成為老基地的新引擎。吉林“老三樣”,汽車、石油、農産品加工,在陣痛轉机型升級;“新夥伴”醫藥、旅遊,成長為新的增長點。“吃皇糧”、“官本位”等舊觀念,也需要卸甲説“再見”。

  與黃燕明一道的共同提案人,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杜宇新,認為該把“屯的”盤成“活的”。

  他們觀察到,東北“窩電”“棄風”的現象比較嚴重,用電負荷低迷,機組閒置,但外送通道嚴重不足。與其白白浪費,不如在東北建設特高壓交流電網,將大量富餘清潔能源輸送至中東部經濟發達且缺電地區,為東北振興打好“外聯”基礎。

  中新社記者 沈殿成 攝

  杜宇新還建議把“凝的”變成“融的”。“現在高鐵在全國遍地開花,但是東北似乎不夠聯通,應該加快進關入京的高速鐵路建設,讓東北經濟融入京津冀大經濟圈。”

  “就像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樣,國際上其他國家的老工業基地轉型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李維鬥説。

  “應該對東北有信心”,黃燕明説。

  過去一年,全國政協就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做了重點調研,100多名委員和有關方面人士分16路、深入22個地市進行紮實的考察研究,相關報告、建議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肯定、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

  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説,振興東北既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援,更需要堅定的信心支撐。現在東北三省的經濟結構正在調整,經濟運作企穩向好的跡象已經開始顯現。(完)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