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闖關奪隘 化蛹成蝶——從全國兩會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年”

2017年03月08日 11:55:4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

  解碼中國經濟,需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連日來,出席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凝共識、集智慧,謀新策、發實招。

  代表委員們表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之年邁入深化之年,這一深刻變革必將牽引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有效進展,開創轉型升級新局面。

  2017年政府的錢準備怎麼花?

  深化,意味何在?

  春回大地,老樹正在發新芽。

  今年1月,山東能源肥礦集團在去年成功完成重組後,實現利潤3700萬元。

  誰能想到,這家企業曾因長期發不出工資,負債總額超過百億元,嚴重資不抵債,被稱為山東省最大的“僵屍企業”。

  肥礦重組成為山東省全國人大代表討論的熱點話題。肥礦一方面為1.5萬職工設置了9條安置渠道;一方面發揮債權人委員會作用,先後進行多輪協商溝通,達成了各方滿意的效果。

  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一個縮影。

  從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今年2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最新部署,一年多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依據、深刻內涵、根本目的和工作要求。

  春去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之年步入深化之年。

  深化,表明這場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我國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供給結構有所改善,鋼鐵、煤炭去産能超額完成任務,房地産去庫存取得積極成效,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有所下降,出臺企業降成本多項舉措,補短板力度進一步加大。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發改委主任方瑋峰説,去年,陜西煤炭、鋼鐵去産能提前三年完成任務,高技術産業增長了27%,這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

  從全國來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牽引下,中國經濟穩的態勢在持續、進的力度在加大、新的動能在生長、好的因素在累計,經濟的廣闊版圖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的通道。

  深化,説明這場改革將繼續加力——

  東北遼寧,寒風中春天漸近。今年1月,遼寧撫順石化公司特色石蠟産品研發等取得突破,成功開拓市場,實現利潤4.51億元,同比增加一倍多。

  這家被譽為中國煉化工業搖籃的老牌國企,曾因持續虧損在中石油系統排名墊底,最嚴重的時候年虧損超過60億元,如今多項指標創行業記錄,一躍成為系統排頭兵。

  “今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鬆勁。”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民説,無論是一個企業、一個産業,還是一個地區,只有銳意改革,才能在不斷突破自我中打開新局面。

  深化,意味著這場改革是關係長遠的攻堅戰——

  從攻堅之年到深化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觸及的深層次問題更多,改革難度也更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我們要在已有工作和成效的基礎上,在目標、任務、方式、政策、路徑、舉措等方面深化落實,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著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列入工作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範圍更廣。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了當前中國農業的薄弱環節和發展方向,相信通過持之以恒地努力,將對‘三農’工作産生全局性影響。”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范海濤説。

  改革,何處發力?

  “今年要再壓減鋼鐵産能5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産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産能5000萬千瓦以上”;

  “全年再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

  “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有效處置‘僵屍’企業,推動企業兼併重組、破産清算”;

  ……

  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17年的9項重點工作任務中,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為第一項,折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的任務之重。

  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鮮明指向——

  “在所有的改革中,政府自身的改革是關鍵。牽住這個‘牛鼻子’,以重點領域改革的‘一子落’,帶動經濟棋局的‘全盤活’。”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向曉梅説。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説,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還是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優勝劣汰中找到發展方向;讓政府更好發揮作用,創造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

  與全面深化改革中其他領域改革強化互動,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特徵——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金融、財稅、國資國企、産權保護等一系列基礎性、關鍵性改革。

  “完善市場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智慧財産權制度等方面著力改革,都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不可或缺。”全國政協委員、長安銀行股份公司監事長周新生説。

  大力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清晰路徑——

  政府工作報告中,在多措並舉降成本中,提出“要大幅降低非稅負擔”;在積極穩妥去杠桿中,提出“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在精準加力補短板中,提出“嚴肅查處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

  “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市長宋希斌説,我們有13億多人口,需求有很大空間,但要打破固有的思維和束縛,從供給側發力,政府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新産業、新産品這三“新”。

  攻堅,怎樣突破?

  對全國人大代表、珠海雲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天亮來説,如何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推進創新是日思夜想的課題。

  雲洲科技製造的無人船,整合系統控制、特殊材料、智慧製造等高精尖技術,被稱為“水面機器人”,可在環保檢測、污染物排查、河道測繪等領域應用,這在全球尚處起步階段,前景廣闊。

  展望2017年,余天亮認為只有一條——“死磕”技術!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全面提升品質水準,關鍵還是靠創新引領。”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説,實體經濟週期長,不會一蹴而就,尤其需要攻堅克難。

  攻堅克難,要有對形勢的敏銳覺察——

  從幾十萬字調研素材中抽絲剝繭,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張連起今年格外關注降成本問題。

  “降成本可以説千頭萬緒,就拿降物流成本來説,涉及航道暢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關檢直通等,每一項都是很複雜的文章,涉及目前部門權力的調整,做起來會遇到不少阻礙。”張連起説。

  從“三去一降一補”看,任務仍然艱巨,去産能中如何遵循市場規律,把握好節奏;去庫存中如何得當用力,防止一二線城市房價過快上漲;降成本中如何打好組合拳更好調動企業積極性,其中的每個問題都需要深入研究,找尋破解之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改革,核心是體制、機制創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説,一方面要避免行政化、部門化、碎片化傾向,另一方面要儘快在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加快建立更加成熟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攻堅克難,要找到正確的解題之道——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短期和長期”“減法和加法”“供給和需求”四大關係上下功夫。

  從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政府部門改革,到山東推出市場化“房票”促進商品房銷售;從廣西建立“僵屍企業”數據庫,到北京超前佈局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石墨烯等基礎前沿研究……從全國兩會多個討論現場,也傳遞出各地圍繞“四大關係”行實舉、著長遠。

  攻堅克難,要有闖關奪隘的實幹精神——

  “實業是命脈,實幹是基礎。”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委書記鄭新聰説,泉州已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編制實施17個産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力求創新有進、結構有優、品質有升。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有戰略眼光,更要有責任擔當。”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坦言。

  改革號角勁吹,轉型時不我待。

  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關口,處於民族復興新征程的關鍵一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在深化之年牽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記者何雨欣、張辛欣、侯雪靜、王海鷹、王敏、何欣榮、康淼、徐揚、許祖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