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市長蔡奇談治霾: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

2017年03月07日 11:44: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北京未來的副中心應當沒有城市病

  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北京團第三次全體會議開放團組審議結束後,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蔡奇等10位代表舉行記者會,接受中外記者採訪。蔡奇就社會高度關注的北京城市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建設、霧霾治理三個問題作答。蔡奇表示,北京正在對現有城市總體規劃文本進行修改完善,要處理好副中心和廊坊北三縣地區的關係,市郊鐵路今年通車後從北京站到通州約20分鐘,對於治理霧霾,“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

  將編制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

  這是北京市市長蔡奇首次在全國人大北京團開放日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吸引了境內外76家媒體、107位記者的高度關注。

  蔡奇説,“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就是要建設一個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一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怎樣建設首都”,就是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發展水準,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蔡奇介紹,現階段,首都發展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十分突出。水資源短缺,人口也接近“天花板”,核心區人口密度超過2.3萬人/平方公里,破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就要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而且要著眼于京津冀更大空間來疏解功能謀發展。

  蔡奇説,當前一項迫切任務就是編制新一版城市總體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次,“我們邀請國內權威專家領銜,並集中各方智慧,開展了重點專題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北京正在抓緊對現有規劃文本進行修改完善。在空間佈局上,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設,形成功能清晰、分工合理、主副結合的城市空間格局;在要素配置上,壓縮生産空間規模,適當提高居住用地及配套用地比重,大幅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

  蔡奇説,北京規劃建設將以人口“天花板”、生態紅線和城市開發邊界為硬約束。人口“天花板”,就是北京市常住人口到2020年要控制在2300萬人。“生態紅線”,就是生態紅線區面積從現在的73%到2030年達到75%。城市開發邊界方面,城鄉建設用地現狀為2921平方公里,2020年減量到2800平方公里以內,2030年減量到2700平方公里。

  市郊鐵路通車後20分鐘到通州

  關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蔡奇説,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在規劃方面,去年組織了全球12個頂尖優秀設計團隊,近百名規劃、景觀、交通、生態等各領域的專家參加,開展了城市副中心城市設計及詳細規劃工作,目前已經形成初步成果。形成“一帶一軸多組團”的空間佈局,“一帶”,就是以大運河為骨架形成一條藍綠交織的生態文明帶,“一軸”,就是沿六環路形成創新發展軸,“多組團”,就是依託水網、綠網和路網形成民生共用組團,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規劃還突出三個方面的城市特色,一是水城共融,將把通州的水系打造成景觀帶,建設一個水城共融的北方水城,二是藍綠交織,三是文化傳承,把副中心建設成為古今同輝的人文城市。

  蔡奇強調,要處理好副中心與周邊區域的關係,以155平方公里的副中心帶動通州區全區發展,還要處理好副中心與廊坊北三縣地區的關係,按照要求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

  蔡奇説,在建設方面,要抓緊推進行政辦公區建設,年底四大市級機關和相關市屬部門將率先啟動搬遷。要開工建設一批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市郊鐵路也要進行節點改造,今年通車,通車後從北京站到通州約20分鐘。廣渠路東延段等城市快速道路今年也要開工。

  推動中心城區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向副中心疏解搬遷。人大附中分校等四所學校去年秋季已在副中心招生開學,人民大學通州校區今年將開工建設。安貞醫院新院區建設也將動工。蔡奇説,下一步還將規劃建設一批公共設施。城市綠心也將啟動建設。未來的副中心,應當是一個沒有城市病的城區,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

  治霾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

  對於治理霧霾,蔡奇回答,近幾年,北京市上下付出艱苦努力,應該説空氣品質整體上是在逐步改善。去年全市PM2.5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雖然空氣品質不斷改善,但是與人民群眾的期待相比,確實還有很大差距。

  北京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實施了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包括6項內容:紮實推進“清煤降氮”,燃煤總量由現在的1000萬噸降至700萬噸以內等;著力抓好高排放車管控,推動實施六環路重型柴油車限行,嚴格管控外埠過境高排放重型柴油車,再淘汰老舊機動車30萬輛。在城六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通州區劃定低排放區,不符合國Ⅲ標準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一律禁止使用;加大工業治污減排力度,關停退出500家以上一般製造業和污染企業,清退2570家“散亂污”企業;嚴格控制揚塵污染;實施更加嚴格的督察檢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努力推進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蔡奇説,要根本解決霧霾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有耐心和定力,鍥而不捨,久久為功,既不回避問題,也不過度承諾。希望全社會廣泛參與,共同治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努力,大氣品質會一天天好起來。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上海

  韓正:“共用單車我支援”

  3月6日下午3點,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和上海市長應勇,準時出現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參加當天舉行的上海團組全體會議。在聽完10位代表的發言後,韓正和應勇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

  “我先表明我的態度”,在現場有記者提出“共用單車”的問題,韓正笑著搓了搓手,説“共用單車我支援”,他表示,對這種創新舉措“非常讚賞”。

  他介紹了上海共用單車的情況,現在上海共用單車的投放量已經超過450萬輛,每天使用的大體超過100萬輛次,“發展非常快”。

  説到興起,他還提到了上海代表團騎單車的事情。韓正説,上海代表團的很多代表在上海騎共用單車,到北京也騎,北京單車和上海顏色不一樣。他認為,共用單車解決大城市“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一定能很快成為大城市出行的方法,是一種節能低碳、有利於健康的出行方式。

  他繼而又提到了共用單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他認為,政府首先應當支援和擁抱這種創新,“發展中的問題當然要解決,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引導要規範,運用制度予以規範,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此外,也要讓每位使用者規範自己的行為。

  針對網約車的問題,韓正表態,上海還要依法依規管理網約車。

  上海自貿區的建設也是各方關切焦點。上海市長應勇回應稱,三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建設基本實現預期目標和初衷,當前上海市正會同商務部等國家部委,制定下一步深化建設的工作方案。

  他説,到2020年,要把上海自貿區建設成為投資貿易自由、規則開放透明、監管公平高效、營商環境便利的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

  在談到下一步的規劃時,應勇説,將圍繞開放與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服務“一帶一路”市場要素資源配置的功能樞紐以及提升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區等四個方面,進一步試點,力爭取得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上海還將重點加強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加強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聯動,加強與浦東新區作為一級地方政府探索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再造區的聯動。

  “目前相關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應勇説。

  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

  廣東

  胡春華:廣東到了“先富幫後富”的時候

  在3月6日上午舉行的廣東代表團開放日上,代表們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幾乎將關鍵詞鎖定在經濟與改革上。而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唯一一次回答提問卻講的是廣東的“問題”。

  媒體的第一個問題還是拋給了胡春華,問的是廣東“協調發展”怎麼實現,怎麼改變“深圳的每人平均GDP是梅州的7倍”的現狀。胡春華接過話頭,仔細剖析了廣東發展存在的“問題”。

  他説,總體來看,廣東已經過了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的階段,到了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下一階段在工作中要始終注重解決“協調發展”問題。

  “我曾經去過一個有150萬人口的縣,縣人民醫院只有1000多張床位,雖然醫院在進行擴建項目,但這和當地人口相比,還是遠遠不夠。”胡春華説,廣東省決定投入500億元給人口多、欠發達的偏遠地區,建立第二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初步規劃是建45所,今年全部開工建設。

  對於解決區域協調發展的問題,胡春華説,廣東目前在做的,首先是加強粵東西北和珠三角之間的交通連接建設,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機場建設等。

  胡春華説,廣東還在推動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實現産業共建,把珠三角先進的生産力引到粵東西北去。他舉例説,深圳和河源正在合建中興通訊生産線,深圳和汕尾在建設比亞迪生産線。這就確保從珠三角轉移到粵東西北的一定是先進的生産力,而非落後、過剩的生産力。

  按照廣東的標準,2016年統計有173萬相對貧困人口,通過努力,去年解決了57萬。“我們希望把這100多萬人的脫貧問題扎紮實實解決掉,如期實現共同富裕。”胡春華説,廣東還從實際出發,選擇2277個比較貧困的村,將其納入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通過示範村建設,讓它們達到中等收入水準。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記者提問環節表示,香港回歸後二十年來粵港澳合作在平臺建設、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和經貿往來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果。

  他主要談及了粵港澳合作的進展。記者將問題拋給馬興瑞,他在回答前表示,這一問題應由更為“資深”的省委書記胡春華和前任省長作答。

  馬興瑞介紹到,粵港合作已經在制度性安排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合作平臺層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港珠澳大橋”“廣深港客專”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本報記者 岳菲菲

  重慶

  孫政才:長江流域不能發生大的環保事件

  昨日下午3點,重慶代表團向媒體開放。面對到場記者,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坦言,在重慶建設生態屏障的過程中自己的三條底線,其中涉及了水質、空氣等多個方面。

  在昨天下午的開放日上,孫政才表示,築牢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確保三峽庫區的生態安全,對於重慶來説是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歷史性的責任。

  孫政才表示,重慶也在努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規劃的引領和政策的約束,努力建成美麗的山水城市。説罷,他抬頭看向到場的記者,“我可以跟記者朋友們講,在生態保護、在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這個問題上,我的腦子裏始終有三條底線。”

  孫政才所説的第一條底線關於水質,他希望整個長江在流出重慶市時,水質要等於或優於流入時的水質。第二條底線則關於空氣,希望重慶主城區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要越來越好,爭取穩定在每年300天以上。而最後一條底線,則是長江流域不能發生大的環保事件。

  據孫政才透露,去年長江、烏江和嘉陵江整體的水質可以達到優,而全年大氣優良天數也達到300天以上。但他也坦言,估計達到300天以上的水準之後,“再爬坡就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開放日上,重慶市長張國清也被提問了關於重慶經濟是否過度依賴投資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張國清在回答該問題時表示,投資是重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未對投資産生過度依賴。

  張國清表示,和大多數兄弟省區一樣,投資是重慶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但完全沒有對投資産生過度依賴。張國清説,重慶投資佔GDP的比重在中西部20多個省區市裏排16位,是比較低的。

  同時,張國清表示,投資對重慶經濟形勢的增長貢獻大致是在51%左右。“如實報告這個數字,有時多那麼個點,有時少那麼個點,這幾年是穩定的。”

  文/本報記者 劉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