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顯大國形象:全方位傳播中國聲音
如果説每年的全國兩會是一場新聞的“盛宴”,那麼今年兩會前的15場發佈會就是一道十分豐盛的“前菜”。
由於記者們提問踴躍,原定1個小時的發佈會常常不斷延時。在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出席的發佈會上,媒體對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讓發佈會的時間一延再延,最終時長近2個小時。
據不完全統計,15場發佈會共有638家(次)媒體參加,其中外媒266家(次)。現場媒體提問中,外媒提問佔三成,一些場次超五成。
“由於時間的關係,可能有些記者還想提問,沒有來得及,今天會場上還有我部的工作人員,大家還可以跟他們提問。”“國家統計局還要進一步加大資訊公開的力度,歡迎各位記者更多的採訪,提更多的問題。”面對積極踴躍的記者,新聞發佈會結束時部門負責人作出承諾,盡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態度和立場。
連日來,發佈會上釋放的資訊成為各大媒體的報道重點。許多媒體採用全媒體形式播發,開設專欄專題專版充分報道,在“兩微一端”、海外社交媒體等廣泛推送。美聯社、路透社、彭博新聞社等外媒大量報道發佈會資訊,稱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
媒體評價,這些部門負責人的坦誠開放體現了“中國政府更加開放透明,中國決策者的承受力越來越高”,是“經濟景氣開始出現穩定的又一跡象”。
兩會前的這道新聞“前菜”引人入勝,可謂色香味俱全。“這離不開政府的主動對外發聲,傳遞中國經濟社會的重要資訊,給媒體提供充分的新聞食材,當然也離不開媒體人的創新探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毅華説。
“必須為今年兩會前的新聞發佈點讚。”方毅華表示,幾十位部級幹部主動接受採訪,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不遮遮掩掩,不回避難點,表達方式也是精彩紛呈,讓人眼前一亮。如此的開放、透明、自信,大國氣勢、大國形象充分彰顯。(新華社記者 趙曉輝、李延霞)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