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兩會前瞻:臺海局勢能否從不確定走向新平衡?

2017年03月03日 13:51:58  來源:央廣網
字號: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電 題:臺海局勢能否從不確定走向新平衡?

  中新社記者 劉舒淩

  2016,臺海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執政後不願面對“九二共識”,兩岸正式接觸管道往來凍結。中美之間將因為臺灣問題産生對抗的猜測,更讓島內一些力量寄希望於複雜局面下潛藏的重大不確定性。

  能否在不利環境下維繫兩岸同胞共用和平發展的現狀、創造新的平衡,相關議題在3月全國兩會上料將成為一個熱點。

  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攝

  局未破,展耐心

  經過2008至2016年間的發展,兩岸已不再處於激烈衝突、尖銳對抗的敵對狀態,但這樣的局面自去年5月臺灣政黨輪替後再陷僵局。民進黨當局未能做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卻冀望在所謂不設前提的情況下構建“互動新模式”。

  大陸方面態度實際上已清晰表達。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去年11月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所發表的講話已畫明對臺底線,即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他特別強調,任何政黨、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分裂國家活動,都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堅決反對。

  種種跡象表明,在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大是大非問題上,陸方對各種曲折、挑戰有思想準備,立場不會模糊、鬆動。去年以來,大陸方面增進與臺灣島內認同“九二共識”的縣市開展各方面交流,與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恢復外交關係,相關舉措傳遞的信號清楚明瞭。

  反分裂國家法是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法律。日媒近日一則報道稱大陸方面正考慮修改反分裂國家法或制定“國家統一法”,引發各方關注。國務院臺辦發言人應詢指,該法律在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行徑、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陸方面將堅持運用法治方式和手段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8個多月來,大陸方面對於兩岸關係走勢展現了足夠耐心。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接受中新社採訪時指出,新的一年,大陸方面仍將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有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捍衛一個中國原則,確保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不被改變。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攝

  不斷、不停、不減

  面對下一階段將更趨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兩岸關係一個重要面向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即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仍將持續推進。

  商務部臺港澳司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至12月,兩岸貿易額同比下降4.5%,但大陸共批准臺商投資項目3517個,同比上升18.7%實際使用臺資金額19.6億美元,同比上升27.7%。經貿往來並未發生大幅收縮。

  同一年間,大陸居民赴臺灣361萬人次,減少近80萬人次,其中,赴臺旅遊同比減少14.4%,為8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但是,臺灣居民來大陸573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0萬人次。兩岸人員往來繼續保持一定規模。

  1月初,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對臺工作會議提出讓臺灣同胞在大陸獲得更多便利。有臺灣媒體指,臺胞在大陸有望取得“準國民待遇”。國臺辦發言人安峰山明確表示,這些提供便利的政策措施涉及臺灣居民在大陸的就業執業、社會保障、生活便利等諸多方面,成熟後將陸續公佈實施。

  無論臺灣政局如何變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看來不會因政治局勢變動而停滯或倒退。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就指出,特殊時期兩岸社會民間交流更顯重要,非但不能斷、不能停、不能減,而且還要持續加強。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新平衡,務實看

  2月10日,中美元首通話,推動兩國關係繼續發展,尤其特朗普總統明確表示“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討論。

  一個中國政策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中美之間既存在複雜的矛盾分歧也有廣泛的共同利益。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就表示,相信中美在臺灣問題上最終會形成新的平衡。

  中美關係有望沿著原先軌道繼續推進,這會讓臺灣某些力量感到灰心失望。但是,島內對國際政治有深刻理解的觀察家一直在呼籲,臺灣不要指望從中美關係的變數中得到好處;調整政策,建立互信,謀求兩岸關係的改善,才符合臺灣社會的利益、民眾的福祉。民進黨當局能否冷靜務實看待當前情勢發展、做出正確的決斷,值得觀察。

  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大陸領導人循例會就兩岸關係發表談話,《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有涉臺表述,釋放重要訊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又將如何展開討論、提供建言,各方拭目以待。(完)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