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我當政協委員這15年:好提案是如何産生的?

2017年03月02日 10:37:43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我當政協委員這15年:好提案是如何産生的?

編者按: 在兩會召開之際,中國日報網獨家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名,與讀者共同分享他當選政協委員十五年來對提案提交的心得和今年即將提交的提案。王名委員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總共提交提案超過一百二十個,促成了放開二孩、慈善法等諸多重大政策的落地實施。問: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提案工作這15年,從您的經驗而言,一份好的提案是如何産生的?提案工作4步走,是個系統性工作

  王名:十多年參加政協工作,是一個不斷總結提升的過程,原先基本不懂什麼叫提案,一開始的時候對提案的了解不多也不太會用這個工具。慢慢地了解和熟悉這個工具,把自己的工作慢慢地和提案工作結合起來,到現在我幾乎可以説把提案作為我的職業,有些議題甚至完全地超出了我的專業領域,我也將自己相當一部分的研究領域和提案結合在一起。我甚至想為此也專門提出一個提案,關於怎麼樣使提案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怎麼樣形成一個有效的支援系統。這是我十多年經驗的一個總結。

  全國政協提案是我們國家政治制度非常重要的一個機制,提案工作做好了以後對政策的推動意義非常重大。很多委員目前還不太會用這樣一個工具,我自己也是從摸索中慢慢找到規律。

  每年兩會時,提案有一個辦復機制,兩會結束後他有一個統一的提案委員會,向各個部委聯合辦復,並將各個提案交給相關部委,相關部委會根據提案的內容去辦理並及時回復這樣一個過程。

  我個人的看法是,提案工作實際上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提出問題,做調研,對問題進行分析,然後提出建議,最後形成一個書面的文稿,提交相關部門,最後部門再根據問題進行回復,這是一個系統性工作,但確實不能説相關部門給予的每個回復都很好。

  問:一些委員在往年也反映過,有時提案提得很具體,也不一定能得到辦復或轉化成政策,內心會有些失落,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提案除了變為相關政策或者法律以外,還有引導輿論形成社會共識的重大作用

  王名:我個人現在對辦復其實並不是抱著特別大的希望,我覺得提案真正的意義不僅僅是政府給你的回復,我個人的理解是,提案有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給相關部門提交政策建議,那麼相關部門拿到提案之後,如果你的這個提案和他的工作本身結合得比較好的話,他可以通過提案去推動工作。也就是説把提案轉變成政策或者是制度安排。這是一個方面的作用,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理想的作用。

  這種情況有沒有呢?肯定是有的,我大概總結了一下,15年來從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我已經提交了120個左右提案了,有些可能未必在網上公佈出來,我獲得辦復的提案至少有十分之一,已經轉變成政策的,比如放開二孩,取消社會撫養費,慈善資訊公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的一些提案。

  但提案還有另一個作用,除了直接被相關部門採納之外,還有另一個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作用,就利用提案是去影響社會。通過媒體記者的採訪、報道,包括通過自媒體和網際網路傳播,形成一種社會的聲音和共識。這個作用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協委員本身是一個政治身份,他有義務去關注社會、影響社會。

  大概從七八年前我就開始做另一件事情,每年除了把提案提交給政府之後,把提案全部放在網上,我的部落格裏。我個人會有一個判斷,如果這個提案可以公開,我就把它放在網上。首先,這樣可以向社會闡述我所做的一些工作。其次,這些提案的思路本來也是來自於社會上的一些聲音,我把這些聲音轉變成為政策主張回饋給社會,希望形與社會各界形成互動,我的理解是這方面的工作千萬不能小看。

  問:您曾為放開二孩鼓而呼多年,期間接受大量媒體採訪,是否也是為了達到這樣一種社會共識?

  放開二孩其實是一個社會共識的結果

  王名:這幾年每年兩會我接受記者採訪都非常多,我盡可能地把我的提案告訴媒體,對於各類媒體,只要我能安排自己的時間我都儘量安排,讓媒體幫助我向社會傳遞我的政策主張,以形成一些社會共識。

  比如放開二胎這樣一個提案,他真正的作用不是説某一個委員做了一個提案推動了政策的轉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普遍的社會共識,或是一種強烈的社會壓力,這種壓力或共識在各個層面得到了發酵,最後最高領導做出了判斷。包括部門的轉變,部門的改革,後來的放開二胎,我覺得實際上是這樣一種社會共識的結果。

  從我的提案來看呢,有幾年放開二孩的反響非常強烈,比如有幾年,我的部落格上關於放開二孩的提案稿件閱讀量和回復量都很大,很多網友對我的提案做了很多令人感動的回復。所以説這些國家社會共識,特別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對於推動社會的改革完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名,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NGO研究所所長

  本文寫成于王名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吳哲鈺採訪。

分享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